周华诚一饭一世界读后感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周华诚一饭一世界读后感范文5篇

读后感/2022-10-03 09:34:05

《一饭一世界》大多是在城里回望、想念故乡菜味道后写下的文字,有点明清小品的味道,读来清新自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一饭一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1

电视机里播放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由得想起暑假刚刚看完的《一饭一世界》这本书。

《一饭一世界》一书由许多小故事组成,虽然每个故事的篇幅并不长,但是其中却有许多细节,记录的全都是民间的各种特色佳肴。一道菜,一段愁,一段情。读一本书引来心底无限感慨,那些和“饭”有关的故事又上心头……

一道菜,一段愁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和姥姥一起生活,每年的冬天,姥姥就炒她的拿手菜——醋溜白菜。交九入冬,白菜是我们北方人饭桌上的家常菜。几年前,老家那边还没有大棚,家家户户都要储存大白菜,靠北墙码着,地窖藏着,甚至饭桌底下麻袋下盖着的,都是这冬天的主菜。家里掌勺的更会想出各种的做法变着花样用这最普通的主材做出各种味道,满足家里人的味蕾需求。于是在我家,姥姥的醋溜白菜就成了久经“考验”、被家里多数人喜欢的菜肴。每次做“醋溜白菜”,姥姥总会先准备配料,然后将白菜斜切成薄片,片好的白菜帮与菜叶分别装盘备用。等锅里的油和佐料发出“吱吱”的响声时,依次加入白菜帮和白菜叶翻炒,这时整个厨房里会窜出略带着醋酸味的香气。时间一长,姥姥的“醋溜白菜”成了“家”的代名词,每当家里有人外出,回家前一定会打电话点姥姥炒的醋溜白菜。

现在姥姥已经年迈,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每年的冬天也不用再费尽心思去储存大白菜,特别是我们搬到城里来居住后,每每看到白菜被卖家剥得干干净净,不见一粒土,有的甚至用保鲜膜加以包装,摆放在柜台上,我却再也找不到原先的味道了——很平凡的食物,在平民百姓的眼里,那是维系一个家庭亲情的纽带,那里有我们永远无法舍去的家的味道和温暖记忆。

一道菜,一段愁。既是舌尖上的旅行,更是对家乡的思念,乡愁在味蕾上弥散。

一道菜,一段情

“别看手机了,去做饭!”妈妈一声令下,我想到了我与妈妈的约定:每人当家一天,我也要尝试一下当主人的滋味。“西红柿炒鸡蛋”,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道菜,却令我伤透了脑筋,打鸡蛋把蛋皮打了进去,切西红柿差点切着手,就连盐都放多了,好不容易做出来一道像样的菜,端上桌,忐忑不安地等着妈妈的点评。“不错,儿子厨艺有长进。”妈妈边吃边说。我知道妈妈说谎了,这么咸的一道菜,还能吃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妈妈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我而已——这个,我懂。回想起我原先对妈妈做得饭菜挑三拣四的,这不吃那不吃,一点都不体谅妈妈,我的脸顿时有了发烧的感觉。看着大口大口吃着西红柿炒蛋的妈妈,我不仅更加感谢这次的“当家”之约了,正是这道“脉脉含情的菜”,让我真正体会到妈妈的宽容,我是该策划一下了:下一次一定做一道真正的美味回报妈妈的呵护。

这一天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书里的一段话:“煮饭烧菜,绝不是完成任务,绝不能敷衍了事;当你怀着真诚之心,像搞艺术创作一样去做时,你会烧出一盘脉脉含情的菜来。”这句话出自《一盘脉脉含情的菜》,可以说和我那一刻的感受“心有戚戚焉”。

一道菜,一段情。一道菜既是餐桌上的味道,更是母爱的见证。

一日三餐,一餐一饭,正像《一饭一世界》里所言:“这些食物在美食家眼里,还离美味很远”。但每一种饭菜里都隐藏着一段回忆,一种情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文化。我想,这就是《一饭一世界》的内在含义吧。(李浩榕)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2

拥有时虽觉美好,失去后才显珍贵,这番话对于老房子、传统文化适用,也同样适用于描绘那些伴随我们长大的家乡美食。家乡无分南北,或者沿海内地,即便受气候和环境限制农产品出产较为稀少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几种带乡土气的的食物。这些食物取于普通食材,“仍在锅里油盐酱醋大火小火煮熟”,不会带给你惊艳般的鲜味,却最能让人吃出食材的本味。更重要的是,这些食物构成了我们成长经历的一部分,是我们各自家乡风土人情的组成部分,我们一直要到客居他乡的时候才会体味到家乡美食的宝贵。

近几十年来剧烈推进的城市化、城镇化,不仅在城市建筑形态上制造了趋同的产品,让大城市与小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老城区与新设的开发区变得面目类似,让我们伫立在街头,很难一眼洞悉所在城市的文化脉相;而且也造成口味的趋同化——城市改扩建带来了更宏大更亮丽的商业地带,也意味着更高的铺面租金,让经营地域美食的小店小铺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房屋中介、服装店、快餐店。至于乡村,则彻底陷入衰败。不经意间,许许多多的地域美食、家乡美食,已然成为绝唱,只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简言之,故乡从宏大到细微,从外到里都已经面目全非。

《一饭一世界》这本书首先写的就是作家周华诚对故乡美食的怀念追记。书中第一部分“舌尖上的故乡”把作者家乡(浙江)的平凡菜式写活了,鲜嫩的菜叶、奇鲜无比的鲶鱼、香至浓郁的老南瓜、甜糯的粥汁,等等。食材取用、烹制方法及食用过程都既有乡村固有的豪爽风格,却又不无细致深幽的特点。过往品尝这些美食,我们只会觉得好吃,而今想起来,有了“一种温暖的情怀”。

走出自己的家乡,边走边看边品尝,趁着城市化、城镇化彻底吞没各地的地域美食之前,给自己留一份丰富的念想。《一饭一世界》第三部分“行旅吃天下”分别提到了颇多地域美食,包括甘肃武威的“三套车”、陕北的沙盖菜、洛阳的牛肉汤、成都的蹄花汤、衢州的黄酒、贵州凯里的酸汤等数十种,在行旅故事的叙述中,对美食由来、食材及制法、口味、与其他地方的类似美食的对比娓娓道来。地域美食的背后,藏着的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的性格决定一方小吃”,在“吃”背后,可以品读地方,可以知人。

《一饭一世界》第二部分“边吃边幻想”收录了作者多篇写得俏皮有趣的美食杂谈,单看题目,就会让人觉得有趣:《恋爱中的排骨》、《我们的生活像面条》、《番茄嫁给蛋》、《快乐爆成花》、《动什么别动碗底》。而从这些混杂插科打诨或戏说轶事典故的美食杂谈文章的叙述来看,书作者还真不是个标题党。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3

每次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想要变着花样给他做饭。经常会和他说起以前妈妈做的好吃的菜,然后就会越说越兴奋,恨不得马上去买食材做给他吃。

也许是对于只存在于记忆中、再也无法再现的东西,一遍遍的回忆只会为其增加更美好的色彩,妈妈做的家常菜是我现在最魂牵梦绕的美味。

常常会突然很想吃一道菜,想到兴起就两眼放光开始对他描述那道菜的味道和我臆想的做法,听了之后他问:“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看来食物本身不是最吸引人的,是每道菜背后的故事让我无法忘怀。

记得很小的时候,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总说青菜是苦的。也许是受爸爸影响,我从小就嗜辣,特别爱吃妈妈做的辣椒炒肉,除了多多的青椒切丝外还会加干红辣椒碎。有一次感冒了卧病在床,妈妈端着饭菜来喂我,舀半勺米饭半勺菜,说:“火车钻山洞咯!”我就会乖乖张嘴,等着饭菜送到口中。妈妈又哄我:“吃一口辣椒炒肉再吃一口青菜好不好?”我又乖乖答应,妈妈边夸我真能干边用这种办法把青菜全喂我吃下。辣椒炒肉吃了这么多年,一直没吃厌,但之后吃到的辣椒炒肉再也无法超越来自妈妈的味道。现在每次回家,爸爸总说要亲自下厨犒劳犒劳我,问他做什么来犒劳我,他就说辣椒炒肉。以前出去下馆子,爸爸也总要点辣椒炒肉,次数多了,就开始被我们嫌弃说出来吃饭还点这么家常的菜,但每次辣椒炒肉一上桌,又会被大家火速瓜分干净。

记得小学那几年,每天傍晚放学,走到五楼楼梯拐角,一抬头就能看见我家的厨房和远处的夕阳。在那段被昏暗的暖光包裹着的时间,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传出吸油烟机的轰轰声、水龙头下的哗哗声、食物下锅的滋滋声、锅勺碰撞声……我抬头对着夕阳喊:“妈妈我回来啦!”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心满意足得转身上楼,掏出藏在衣服里的挂在脖子上的钥匙,打开家门,走进书房开始写作业,直到天色渐暗,听到从厨房传来的妈妈的声音:“开饭了!”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4

中国人大部分都对得起“老饕”这个名号,个个善饮好食的。欢舞的舌头一点都不寂寞,还有飞扬的笔头共同来诉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巧和曼妙,尤以殳俏、蔡澜等一干美食作家最为神奇,单靠一支笔就把“吃的那些事”说得格外活色生香,似乎让人对着数段文字吞沫垂涎,便会嗅到那香,尝到那味。公允的说,周华诚算不得专业的美食作家,可是,偶然捧读《一饭一世界》片刻,就爱不释手,家人端上来的喷香饭菜也似乎食之无味,竟比不得书中所陈示的各色美食和背后的人生滋味,更耐人咀嚼。

许是作家都有颗善感之心,寻常生活的点滴经由他们的艺术加工,像酿过的酒一样,格外醇绵。周华诚所描绘的浙江乡间老母亲做的家常菜,却是最令人动容的“中国味道”——明着来看,不过是酸甜苦辣咸等寻常口味,暗里却包含着喜怒哀乐等五味杂陈的生活况味,皆来自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难怪我在阅读的同时,思绪竟然会游移到乡下老家那古旧的八仙桌上,大抵也是想在离家千万里的游浪生活里,寻找一点怀乡的愁绪,殷切地盼望着乡愁喊我回家吃饭吧。

当然,只浅尝辄止地停留在对菜色样品的介绍上,《一饭一世界》就会流于稍有文化气息的“菜谱”。周华诚还谈出了另一重关于吃的诗意和文化。比如冒着清新春雨采摘新韭时,吟诵几首关于韭菜的古诗,格外有意境,仿佛果腹之物也同那音乐、舞蹈、文学作品一样,脱去了俗,平添了几分雅致的情趣起来;另比如,他回想起和初恋女友吃烧烤的场景,虽简陋而家常,却因爱情的甜蜜而使得这看似不健康、不卫生的街边食物,也多了几许温暖的情分,让人想起古巨基的那首《路边摊》里年少青涩的桥段,竟会沉浸在初恋的记忆里有些许不能自拔的微醺。

食除了与味道、记忆有关,还与文化(尤其是程式、礼仪)有关。比如,传统老式中国大家族用餐,格外讲究合家团座,每一个重要家庭成员均得入席。按照长幼尊卑、竟有“上席”、“下席”之排位。在某些偏远落后地区,女人是不得入正席的,尽管辛苦操持了一整桌可口饭菜,她们却退居二线,反而不在入席名单之列。家里地界儿空阔的,甚至还专为未成年的孩童们专门架设一个小桌子,明里是营造一方儿童的自在天地,实则把黄口小儿与成年人的天地之间划出了泾渭分明的分界。祭宗拜祖,逝去的先人们自然为大,接下来就是掌握家族权力的男性长者发号施令的疆域了——何时动筷,具体到上菜的秩序以及座次安排等皆有一整套完整铁制的程式,整个一顿饭哪叫用餐?分别是一场别有用心的仪式——用餐的人、餐具的摆放、上菜的顺序等元素,皆像一颗颗棋子,被权力之手刻意地设计和安置,美食之外的匠心也着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周华诚在《一饭一世界》里畅谈中国人因为“饮食”而缔结的人情、社情、世情,把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吃”放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里去看,不由得让人感慨:吃的艺术耐人寻摸,吃的文化更耐人品咂。

一饭一世界读后感5

关于养生,有专家给出如下建议:男人养生靠“胃”,女人养生靠“睡”。也可能真的是为了适应自然,大多数男人对于美食有天生的亲近感,“秀色可餐”,美女可比作美食,更凸显美女与美食在男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顺应了“食色性也”这句古话。

当一个喜欢美食的男人,一个南方男人,一个有文化的南方男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遭遇到形形色色的美食,会发生什么呢? 这本《一饭一世界》给出了答案。

本人身为北方人,身处北方,虽然也号称“吃货”,可相比作者却相形见拙。作者是那样深谙“吃道”,并能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亲历亲为,敢于冲到厨房,大胆尝试,为了实现自己的美食理想真诚付出,真可谓“理论联系实际”。阅读本书,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关于“饮食”的文化,还有关于“美食”的背景和做法,甚至有几道菜可以按照书中所述如法炮制,让我们读后不禁做吞咽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着为自己和家人做一桌美食以飨口腹之欲。

“吃一顿好的,人生观都会改变;而烧几个好菜,得到老婆孩子的由衷赞赏,一个男人在社会风雨中拼打也不易得到的成就感,这一刻如此真实地升腾在脑袋上空。”没错,为家人奉上一顿美味,不管在社会上我们是否用名誉、金钱、地位证明了我们的价值,至少在家中,我们在家人面前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不也是一个男人存在的意义吗?

阅读本书,了解了很多关于饮食、菜肴的知识、典故,比如在《往事煮酒》里,我们了解了绍兴黄酒的各个种类。黄酒中,有一种叫做“加饭”,是黄酒中的佳品;加饭酒经过多年贮存就是花雕。某户生了女儿的时候,酿酒以备女儿出嫁之日饮用的名曰“女儿红”,这些还真的是头一回了解。

书中的菜肴,因作者而沾染了文化气息;而那些文字,又因了这些美味而活色生香。“总之,文人墨客与美食佳肴一相逢,便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佳肴从此沾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在饮馔史上留下独特的美名。”

朋友,还愣着干吗,还不快去菜市场,买一些好食材,给家人做一顿美食呢?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