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与领导干部谈历史》是一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剖析,引领党员干部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
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江泽民同志同样高度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与运用,多次强调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读史,高级干部尤其要带头这样做。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对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我们的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多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基本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工作经验都是具备的,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和中外历史知识还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2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四个“最好”论述历史的价值并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是领导干部以及广大人民学习的百科全书。党员领导干部肩负历史使命,是改革发展的“领头羊”,事业前进的“排头兵”,要多读一点历史,铭记历史教训,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规律,明晰当下现实,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以史为鉴,建立历史思维。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党员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层级、哪个岗位,都应该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只有建立历史思维,才能准确分析现状、判断趋势、把握未来,才能不忘初心,保持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3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
01.读史明智,把握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基础上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运动的结果,历史发展存在普遍规律,即客观性。
另一方面,历史运动也是人类主观意识作用的结果,“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发展也不乏特殊现象,即主观性。
因此,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既要深入研究普遍规律,也要比较研究偶然事件,通过偶发的历史现象更全面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有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语道破读史要旨,即把握“读史”与“识道”的辩证关系。
古人讲“大道”多指治国安邦之道,“识道”也就是通过读史了解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法。“读史”由此成为了中国先人治世安民不可或缺的镜鉴。对自身历史的长期重视构成了古来华夏一脉相承的悠久文化。
近代以来,中西问题深深嵌入了中国自身发展的“古今之变”,使研判解决中国问题的时空坐标与世界历史融为一体。
毛泽东曾提出用“古今中外法”去认识中国问题,形象地说要“屁股坐在中国的现在,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不仅仅是当下的现实需求,而且是悠远的历史诉求。
领导干部必须以史为镜,熟知兴替,把握历史规律,明晰当下现实,回望来路,踏上前路。
02.读史鉴今,建立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就是将历史作为基本的认识工具,比较分析历史事件与当下现实的关联性,访古问今,探寻因果,分析彼时昨日事件之果,探寻此时今日现象之因。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众所周知,由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就是近代世界历史乃至当今全球格局的大势。
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诱发的全球资本运动不仅开辟了世界市场,更将原有民族历史卷入世界历史。
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开启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比较中西现代化的转型轨迹,不难发现,西方现代化走的是“先发内生型”之路,中国走的却是“后发外生型”之路。
如英法的现代化转型是循着“文化启蒙—制度革命—工业革命”的历史轨迹逐步前进,而中国则循着“技术—制度—文化”的特殊路径反向运动。
对于中国类型的东方国家近代转型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这“三个从属”正是近代以来始终困扰中国转型发展的根本问题。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说到底就是要彻底抛弃“从属性”,真正迈出“自主现代化”的步履:工业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文化建设必须由自卑转向“自信”;制度建构,则更需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03.读史通道,提升战略思维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根本还是为了提升战略思维,学会以全球化的“时空坐标系”来判断特定时期的中国发展及趋势。
当年毛泽东提出“古今中外法”,就是要求将事物置于时空坐标系中加以观察。通常“古今比较”是时间向量,“中外比较”是空间向量,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因为“古今”相融,“中外”交织,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正在于此。
正因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从属性与复杂性,所谓的“道路问题”也就尤为艰难曲折。
近现代中国历史表明,走向“马列道路”是“笃信西方”失败后的选择,而又是在坚持文本上的“马列道路”遭遇挫折后,终于走上了现实中正确的“中国道路”。
读史寻正路,明史通大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领路人”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道路问题”之“大道”。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波诡云谲。
客观而言,这是中国几十年高速发展必然会面临的转型难题,世界各国无不如此;主观来看,关键在于防微杜渐,主动化解,自我革命。
这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坚守“大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因此,“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是新时代读懂中国问题的必然选择。
只有以尽可能宽广的历史视野认识中国现实,才能理解中国问题的深层诱因,才能找到整体战略的应对方法,才能更加客观地研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处的时代方位和历史趋势。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4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思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和身体力行,并要求领导干部掌握的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
历史思维是把现实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根本观点,也是认识历史和现实的根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思维,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为对历史的尊重,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历史思维,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长时段思维,要求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现实问题,打开当下的局限,把问题放在历史的时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根据。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相关性和联系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程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阐释,都体现了深邃历史思维的整体性。历史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思维,注重事物本身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以史为鉴、鉴往知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现实,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握规律。
思想方法解决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工作方法解决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历史思维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蕴含着特有的工作方法。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着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挑战,要更好地研究问题、把握规律、推进工作,就必须提高运用历史思维的能力,借鉴历史,开辟未来。
领导干部要多读点历史,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就是一句空话。要提高历史思维,历史是不可不读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要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首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领导干部汲取历史营养的不竭源泉。领导干部要从这些历史典籍中,了解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注重学习我国近现代历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也是领导干部应该学习的。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最为关键的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出历史深藏着的兴衰治乱的奥义和历史发展脉络背后的规律。
运用历史思维,要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把握现在,走向未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运用历史思维,就要明了历史的大逻辑、发展的大潮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这是历史思维所要把握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读懂历史的大逻辑,需要有拨云见日的功夫,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看大势、谋大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有把握世界历史,才可以看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历史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唯有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才是顺应大势的正确抉择。只有把握历史,才能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只有读懂中华民族近现代史,才能认清从沉沦到奋起、由苦难到辉煌的历史,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根基,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运用历史思维,治国理政就要以历史为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早在1944年毛泽东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今天,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无论是治国理政、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进反腐败斗争,抑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对古代的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运用历史思维,就要不忘初心,坚定历史定力。在风险考验面前,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保持定力,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正确把握变与不变,我们才能既顺势而为,又保持定力。新的历史方位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必须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蹄疾步稳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运用历史思维,就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思维的大敌。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不可能割断,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对于历史虚无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必须擦亮眼睛,作坚决斗争,捍卫好我们的历史。
《与领导干部谈历史》读后感5
在伟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能够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从中受益、得到启迪,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历史素养。对领导干部来说,历史素养是其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就无法担当历史的重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历史的自觉性。
历史素养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
所谓历史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历史知识阅读的宽度和对历史规律认识的深度,以及对历史所秉持的态度的综合。换言之,历史素养是一种历史的意识和自觉。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与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是否具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养分,并自觉地遵循历史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历史素养源于对历史重要性的感悟。关于读史、知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故,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也就是说,无论是“兴”还是“废”,历史都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史就是兴国,亡史就是亡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中国古人对历史认识的最深刻概括。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历史。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曾说:“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胡锦涛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是一座桥梁,是从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人类就无法向前迈进。
历史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要学习。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两件大事。前者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后者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前,领导干部尤其要把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进一步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