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电影观后感/2023-02-09 09:46:56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我感觉自己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今天到电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钗》,怎么说呢?给我留下一路的害怕感,我害怕我会遇到那样的状况,虽然我同时也在庆幸我是出生在解放后的年代,但是坐在哪里的我深切的体会到当年如我一般的女子面临的是什么样的恐惧,一直冷汗淋漓,连照在太阳下面都没有办法感觉到温暖……也许这个电影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是它会让看过的中国儿女永记那个残不人道的国家在我们的家园里面留下的一道道血渍那个是真实的!那个年代,身为女子是一个绝对的噩梦,因为同为一个年代的还有一个禽兽之国魔性大发。也许晚了,但是我想说:“安息吧在南京被残害的同胞们,若实在难以平息你们的怨恨,就像他们自己想象出的贞子一样缠住那个国家,直到你们舒坦之后再永生~

上次看的铁甲钢拳和失恋33天也都在水准之上,不过时间长了,想不起什么特别要写的了。

所以这次吸取教训,豆腐不能着急吃,影评却需趁热。

话说乔丹已经好多年不打篮球了。当年娄一晨的口头禅“乔丹毕竟是乔丹”也已经久未耳闻。不过套在这里的话,张艺谋也当的起一句--老谋子毕竟是老谋子。即使在他最失败的那几部作品里,英雄拍的像美工宣传片,黄金甲至少看到无数大胸部,虽然失败,好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嘛。

这次就更牛逼了,画面本来就是张艺谋所长,用在了对的情节上的话。

开头那段教导总队的阻击战,几乎让我错觉是在看变形金刚iv。

历史上的教导总队,如果抛开林林总总的我国主流出版物的观点,死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堪称悲壮,一场南京保卫战,一万多人编制的教导总队战役结束时只剩下千把人。南京战役之后教导总队罕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但究其实质,当年的堂堂御林军,基本上在这一仗之后,也就剩下个番号而已了。但又如何呢?不会有任何荣誉留给这些南京留守部队的。

一万人的死伤,留给现在人们的感触,大概还抵不上电影里几十人几分钟的阻击,和倲大为最后的那个特写吧。当然啦,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和意义所在了。

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是冲着风骚入骨的秦淮河姑娘去的,这么一个细雨绵绵,而又万幸不太冷的冬天夜里,我一点也不想把自己弄的多愁善感,可怜兮兮的。这段历史也早已被主旋律翻炒的毫无意味,就像当年的汶川地震,我们的主旋律就是有这么牛逼的化神奇为腐朽的本领。

但结果大出我之前的预期。风情万种,在特定环境下会被无限放大。在秦淮河畔看过去的话,最多也就是些艳情了。在这个人死到阎王爷都来不及收的南京城里,在一个殡葬师转职的神父,一群毛都没长齐的黄毛丫头之间,玉墨的眼波荡漾,薄嗔轻笑,这已经不止是风情万种,是倾国倾城了。小汤唯之称其实难符,色戒格局太小,汤唯没赶上好剧本,或者应该改称小倪妮才对。

说是好剧本,其实里面的人物还是有点好的过头了。说好,是因为已经把行善的因果表达的很清楚了。即使是舍己救人的好事,究其原因不过是一些一些看不惯、一些不忍心。若非身处其境,是无论如何不会有也不该有舍身救人的念头的。所谓人性,或者换用最近很流行的神秘兮兮又文艺腔十足的四个字-普世价值,究竟为何物?很难概括,可以有亿万中表达方式,但不幸的是,我国主旋律宣扬的那些,不属于亿万分之一。

说好过头,是因为千古艰难唯一死,舍生救人已经太难得,舍身救人。关键是,比死更可怕的是不得好死。看日本人的av就知道他们有多变-态,落在这些变-态手里,大概速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而那些秦淮河姑娘本来完全可以趁学生们去赴会的时候溜出南京,这正负之间的差别,何止生死。其实我是真的为这些秦淮河姑娘不值。美国人说人生来平等,何以要姑娘去替学生。我却觉得这些能把一曲秦淮风唱的那么风情万种的姑娘们是如此的难能可贵,比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黄毛学生可爱的多,这么交换,太可惜了。

真的很可惜埃不然你想嘛,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年代,要找个援助交际的学生妹简直就是俯仰皆是,手到擒来,你倒是找个会抛媚眼的风尘女子给我看看?翻白眼倒是一个比一个纯熟。可能,就是因为南京一役,断了传承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4年纪念日,举国上下好像对这个特殊的日子非常的漠然,大家好像都沉浸在圣诞节前的降价购物的狂喜中,甚至于官方对于这样的国难日也没有太大的动静,中国人是不是太健忘了?以至于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就可以忘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就可以忘记掉我们的国家曾经遭受过的差点亡国亡种的悲痛,就可以忘记掉我们的同胞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人间地狱饿般的劫难。

今天我走进了电影院,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影片又一次把我带进了那段嵌入我们灵魂,深入我们骨髓的惨痛历史中,那是中国历史上最悲惨最深重的耻辱,那是永远也不可能愈合的伤疤,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的仇恨:南京大屠杀,整整六个星期,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30万同胞惨死在敌人的刀枪下,无数的妇女惨遭蹂躏,到处是死尸,到处是鲜血,山河失色,日月无光。在这场毫无人性的杀戮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这里面有像花骨朵般还未绽放的十三四岁的教会学校的女学生,有秦淮河边倚栏卖笑出卖肉体的妓女,有一个教堂的小打杂,有一个开始还只是想赚点钱捞点油水的美国殡葬师。当死亡向他们逼近时,当一群花朵般纯洁娇艳的少女即将遭受到日本鬼子禽兽般的蹂躏时,相信每一个身处其间的有一点点做人的良知的人都会挺身而出,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每个人都完成着自己的心灵救赎,那个二流子殡葬师成为拯救女孩们最关键的人物,那些秦淮河边卖笑的妓女们和那位教堂小打杂顶替了女孩们慷慨赴死。

影片对这些生活在人群最底层的妓女们进行了很成功的刻画,有两组镜头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一组是妓女们进入教堂霸占了地窖的画面,妓女们袒胸露乳,浓妆艳抹,话语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场面。一组是妓女们打算顶替女孩们去赴死亡之约,她们洗去铅华,剪掉头发,当屏幕上出现了妓女们脱掉艳丽的旗袍,用窗帘布裹住自己的胸部的时候,我相信所有的观众也随着她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她们看起来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高尚,就像小说中写到的:人生来是有贵贱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国家的灾难都不能使这些女人庄重起来,她们也只能是比粪土还贱的命了。这群可敬可佩的妓女们,用她们的生命洗涤了身上的污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展现出人性的光辉,那一刻她们像天使般纯洁,像圣母般高尚。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塑造,我觉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为饰演的军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个沉重压抑的背景下最亮丽的色彩,他是中华民族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线曙光,他是中国人不屈不挠,誓死卫国的精神的代表,中国正是因为有着无数这样的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才使中国从那个噩梦中惊醒,奋起反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最终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向张艺谋导演致敬,非常感谢他能拍出一部这么优秀的电影,整部电影延续了张导原有的对光影对色彩对画面的高超的掌控能力,浓墨重彩的花卉旗袍,摇曳的女人的身姿,教堂顶上七彩的玻璃映射进的阳光,女孩深邃幽暗的目光,都是整部片子体现出张氏独有的的电影语言和高超的摄影技巧。同时这部电影也让人看到了张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铺陈和讲述的能力的提高,一百五十分钟的片长,毫无拖泥带水,冗长沉闷之感,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铺成自然,有沉重,有压抑,有悲情,有人性,有希望。影片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煽情,让人忍不住的流泪,但却不滥情,让人不至于只沉浸在故事的悲痛中。影片对细节的表现非常细腻准确,比如,豆蔻和香兰回妓院取东西,途中惨遭日本鬼子的蹂躏,张导很有节制的处理了整个画面,并不像《南京南京》那样让观众直视那惨烈的画面,而是巧妙地利用镜头的遮挡让观众既看到了日本鬼子禽兽般的恶行,又顾忌到了我们中国人的脸面和感情,谁愿意直面那惨痛的画面?即使是电影当中,我们的情感也无法接受的。特别是影片的最后,当最后一个上车的妓女哭着喊着说自己不是女学生,她不去,那场戏拍得很细腻,体现了真实的人性,没有人面对死亡会安之若素,没有人面对凶残的禽兽会不害怕。

看完整部电影充斥我整个头脑的就是“禽兽”“仇恨”两个词,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让我们努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因为,我们的命运是和整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说实话,如果不是组织的话我是不愿看这部电影的。害怕会太悲壮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电影开场才十分钟我就已经眼眶湿润了。其实我很害怕写这次的观后感,我怕我的文学功底无法将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无法将电影中各种伟大的人物表现出来。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泪下的经典战争史诗电影。电影是以一位女学生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一个教堂发生的惨事。影片一开始是一段南京话的旁白,一时让人重回了现场。接着是中国军队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战,坦白说,在“神枪手”在大楼里和小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我哭了。最后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然后逃进天主教堂避难,接着是14个女子的进入,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学生单纯、善良、纯洁,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的沦陷,在本该快乐飞翔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在天主教堂里,风尘女子世俗、放荡、妖艳,她们出于无奈,却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让自己的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然而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保护她们。在天主教堂里,乔治善良、感恩、责任,他甘于奉献,时刻保护着教堂和女学生们,这是他对老神父的承诺,最后献出了自己。约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帅气、友好、善良,他不畏强权,在异国他乡他愿意用性命来保护女学生。

电影的结局是悲哀的,尽管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钗的命运却映射了那个时期整个南京社会底层的女人的命运。她们遭受凌辱,被人唾弃,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她们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们一样需要关切,她们同样懂得珍惜。尽管她们曾和女学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难关头她们却愿意代替女学生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尽管她们知道前方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她们仍然义无反顾。是这群世人眼中的“窑姐”用生命告诉世人“商女亦知亡国恨”,是她们用鲜血在姑苏城畔谱写了《秦淮景》这首壮丽乐章。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所感动。其实看到一半时我曾想放弃观看,因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当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人们就是经历这些痛苦存活下来的,想到她们都如此坚强,我更加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不让悲惨再次发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电影《金陵十三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其情节的连贯与故事的缜密甚至是张艺谋电影创作团队的刻意为之。电影通过一系列情节与人物彰显了人性的温暖与伟大,它们由无数的小溪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经成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里到处都是枪炮声与嘶叫声,还有日军的烧杀抢掠与奸淫;无数的被俘士兵遭到日军的集体屠杀,躲避战火与日军追杀的青年男女在残垣断壁中逃窜;战火与硝烟,还有恐怖,笼罩了城市的每一个空间。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本可以侥幸撤退出城,但他们却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女学生被日军疯狂地追逐抓捕,遂放弃了逃离,就地阻击日军,与之展开激烈的巷战。女学生们逃脱了,一小队仅存的中国军人却几近全部阵亡。仅存的李教官在将一受伤的少年送进教堂后,重新回到巷子里,将数颗手榴弹布置在教堂周围。当发现冲进教堂的日军女学生时,李教官对日本兵扣响扳机,然后与冲进来的一伙日军进行了最后的拼死搏斗。明知寡不敌众,明知还有逃生的希望,但他们在那一瞬间里,却选择了解救女学生。他们面对日军的坦克与枪林弹雨,挺起胸膛,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中国男人的血性。作为电影的开端,他们的鲜血为这部电影涂抹了鲜红的英雄底色。

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一名美国的殡葬师约翰,贪财的他冒死应约来教堂给被日军炸死的牧师作法事,不但没挣着钱,反而被卷入因保护女学生而与日军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他本来有理由,也有机会与同伴一起撤离南京,但他亲眼目睹的日军的罪恶与暴行激发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与才智,并在“汉奸”、妓女及小杂役的协助下,成功地将女学生们救出。

约翰的出场,一切都是为了钱;而随后的遭遇,他不仅仅是由殡葬师转换成了牧师,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国家与民族,让人性具有了人类普世的价值与意义。小杂役陈乔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学生赴日军庆功会,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层生命那微弱的闪光。十几位女学生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集体跳楼自杀,这一壮举确实让我们难以置信,她们还只是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十四五岁的孩子。而女学生书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时向躲在地窖里妓女们的一瞥,又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将女学生们从集体跳楼自杀的刹那解救下来的是13名妓女,她们无疑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最让人在人格与道德上进行多重诋毁的群落;而且她们强行进入教堂既破坏了教堂原有的宁静与和谐,还污染了学生们的心灵与宗教的神圣,并与学生们之间发生诸多龃龉。然而,就在女学生们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们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代替女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会。她们的血性与大义并不输给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军人。她们那轻松灿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涩的泪水,还有永恒的怀想。这一情节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思想,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呈现,还是理论批评的阐释,都有广阔深厚的空间。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极其鲜明且丰富的张扬与呈现。编剧之一刘恒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看《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