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流言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读后感/2021-07-31 00:26:52

《流言》是作家张爱玲的一本散文集。张爱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派、京派从上个世界初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流言读后感1

《流言》是作家张爱玲的一本散文集。张爱玲在我的心中是海派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派、京派从上个世界初就产生了显著的差别。而张爱玲是从骨子里爱着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张爱玲或者说成是她的仆人口中的爱玲小姐,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即使张爱玲在两岁的时候曾经随父母到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张爱玲爱着的仍然是上海,这里的上海并不包括她的父亲和后母。

这段时间认识了几位来自于上海的朋友。从那几位上海朋友身上,我看到的上海人是非常勤奋、时尚、有毅力且具有生活的小情调的。

《流言》中的“我”全是张爱玲。张爱玲在散文里写到自己喜欢一个人没事坐在巴士二层采摘树叶,或者是听市声,或者是穿过人行道上小火炉扇出的滚滚白烟。张爱玲也自嘲自己虽然是个天生写小说的人,但是却不会幽默、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路痴,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见客这一点倒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有点类似,他说自己怯生。

在这本书收录的散文《童言无忌》里面张爱玲讲述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故事。张爱玲虽然出身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宦子弟人家,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张爱玲直到10岁才在她母亲向她父亲的强烈要求下第一次走进了当时只属于男孩子的学校。张爱玲青年时期多在外住校。有一次张爱玲返家看见亲弟弟在看连环画,这与自己当年看的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完全不是一个品位。张爱玲为弟弟着急,但是张爱玲也自身难保。那时后母已然在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张爱玲即使看到亲弟弟被父亲无端扇耳光,也只有默默端起手中盛饭的碗挡住自己眼睛里晶莹的泪水。就是这时,张爱玲也会遭到后母的嘲讽。张爱玲爱着自己的亲弟弟,她也对弟弟的习以为常而感到抱歉。

张爱玲与父亲、后母的决裂是从父亲把她软禁以后。张爱玲从那时起,身边除了母亲、朋友,仿佛能有的朋友不多,即使说出来恐怕也就只有一个朋友。张爱玲用了BeverlyNichols的一句关于狂人的半明半昧的“在你的心中睡着月光”来描写自己那时的心境。这时的张爱玲既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又充满了对生活的温柔。

当然在散文《爱》中,张爱玲那段关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如痴如醉。“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草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讲的是一个悲剧。

这个关于爱的故事是这样的。早年有一个姑娘和一个男孩相识,就那一面和男孩问候的那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多年之后,女孩被卖作妾后又几经转卖。当女孩老成了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时,沧桑的脸上现出青涩的笑靥,那是因为她正在回味那一句多年前的“噢,你也在这里吗?”。爱情已然错过,回味却有着可爱的甘甜。这或许就是爱的另外一种力量。

张爱玲的天才和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她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视角。过人的才气、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不能、喜欢上海的小资情调、不做作却又世故可爱,这些让我特别喜欢这位来自上海的作家张爱玲。我喜欢她的勇敢,我喜欢她的直率,我喜欢她的勤奋,我喜欢她的可爱,我也喜欢她的小资。

张爱玲就是爱玲小姐,永远不同的爱玲小姐。

“在你的心中睡着月光”,可是你却很温柔。

流言读后感2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这本《流言》中字里行间展露出张爱玲的率真、自然,很随性的感觉。写的都是世俗生活,邻里之间,但却包含着她对人性,人生的思考。她津津乐道于饮食和生活。用最直白最亲近的方式向读者诉说她所喜好和憎恨的事物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豪言壮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后世人称用“流言体”命名她的文学风格。的确,这本书用一种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现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溢出来,像是刚盛出来的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只是个聪明,有些可爱情调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时还非常的幽默。是的,这本书中,有着张爱玲的可爱,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热热闹闹。

流言读后感3

前几天,看完了一本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就想着写点什么以便将来证明我确是读过这样一本书。想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等到将来回头来看的时候,或许会有点好学之类的感觉,这样记录我的一些什么东西吧。

关于张爱玲,是许久以前便耳熟了的。知晓她很小便读阅了许多中外名着,很是感慨。有心效仿,可惜客观主观环境都坚持不住。记得有那段时间读书格外疯狂,不管中国的外国的,枯燥的有趣的都拿来读,想着开卷必定是有益的。后来,高考蜂拥着一大堆压力奔涌而来,我心慌意乱,抛开其他,只沉默着与他对应。高考过后,像是久久被囚的劳犯突然被释放,又把所有都放下了,只想着我累了这么些年,念书念得我疲累的很,应该放松释放了去。所以那些感兴趣的书籍也就搁在了那里。上了大学,不知识怎么的,被各种东西干扰着,倒失了以前的那些兴致。甚至一年多以前买的书都还未翻动。现在想起来,它们就呆在那个角落里,那么的凄凄冷冷,无人怜惜,倒是我的罪过大了。

只是可惜,《流言》是前几天看完的。记得刚看完那会,心里感触诸多的。在翻阅期间也有许多启发。这会隔了这好几天,一些感觉都淡了,学习上忙着赶作业,上课,担忧期末考,不知怎地就把我的那些感慨挤到了未知的角落,如今便翻不出许多来了。且就着还仅存的这点写写吧,等有机会必定好好在温习一遍,或许更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收获呢。

张爱说,想要写本自传,一吐自己心里憋着的话,可是觉得希望渺茫,便还是随时随地的把自己的事写出来,免得压抑过甚……看到这处,便觉得说到了我的心里一般,心想着我也就这样随时随地的说说写写我自己的唠叨话吧,等老了来看便是另有一番风味吧。

流言读后感4

《流言》内容包括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必也正名乎、烬余录、谈女人、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童言无忌、造人、打人、说胡萝卜、私语、诗与胡说、写什么、炎樱语录、谈跳舞、谈音乐、自己的文章、夜营的喇叭、借银灯、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纯洁的情谊交流在流言中升华……欣赏此动人处,毫不雕饰的直抒其情其意,以真实真情而收悲愤在心奇效……张爱玲以一颗细腻而又宽容的心去洞察世俗人生,同时,她又从寻常生活中获取点滴乐趣,从而在此种会心之中获得孤独的灵魂的慰藉。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俏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私语”的语境中,充满了这种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叹“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诗与胡说》)这种对“珍贵的东西”的捕捉,冲淡与调和着语境中荒凉与“忧伤”的背景。它昭示着构成张爱玲人生信念的真正支撑的,是“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张爱玲最终留给我们的形象,是一个孤独的女性留连于店铺的橱窗前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观赏每一件时装的质地、款式甚至丝边的金线与带端的排穗的形象。尽管橱窗的玻璃映出的苍白的面孔时时使她从心底深处泛上一种苍凉感,但正因为有这种苍凉感作为对照,“生命的欢悦”才愈发楚楚动人。苍凉底色的映衬,无疑给这种入世精神赋予了一种力度。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私语”语境所给人带来的凝重感,或许正由于这种“参差的对照”,《流言》中“深长的回味”,正在于这种既对照又统一的语境之中。

透过张爱玲“嘁嘁切切”的“私语”,更强烈地打动我们的,还是生存在那个“可爱又可哀”的年代里一个孤独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载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太过沉重的负荷,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悦乐的生活态度。尽管张爱玲是孤独的,但她并未流于感伤,也并没有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而是坚忍地承受个体生存的宿命,平静地呈示一个女性对于“荒凉”世界的直觉和观感,客观地再现人生中一切美好与丑恶的事物。张爱玲以她的《流言》,奏出了四十年代中国散文的一阙华美的乐章。

流言读后感5

叶绿色的树皮,几条布满绿叶的树枝把这封面填的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电车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过的那几枝有诗意的树枝罢。一个白色的竖着的长方形边框里是一团更深的绿块,上书“流言”,下方的白边稍宽,印着歪歪扭扭的”张爱玲“三字——说实话张女士可真不是一位这么有童心的人。这个框放在封面的一个还算恰当的地方,看上去还真是一本文艺十足,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书。

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1版1次的书,是张爱玲作品集里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流言”。

”流言“二字想来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别是当你读完张女士的这些散文后,更是觉得恰如其分。这两个字听来并非是一个好的词汇,与我而言,它总是使人联想到女人及其她们所热衷的是是非非,这不能责备我说是一种偏见,实在是因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当且仅当是非与女人关联,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还会发觉有其可爱之处。一个男人若是热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连男人们的原谅也是获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认识,这本散文集让我读得也实在心生怨气,碎碎叨叨,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别说没有一点女性的温柔和包容,连起码的诚意也是没有的,她在撒谎么?时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团冷意越读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顿寻件外衣。或许,她不幸的经历多多少少给她的心境添加了几笔阴影,甚至绝望。

当然,张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细致的笔风让人感叹,没去过上海,却感受到了她在水门汀、热水管处发现的生活繁琐之美、陈旧破败之美,觉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已被她写绝。

无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对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绽放,眼底尽是灼热的欲望,即便是伤感,也是带着“化悲痛为前进力量”的暖意,实在体会不到张女士的绝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对生活细致、真实的描绘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起来——若是虚伪而作,不免让人觉得其做作;若是真实,这股酸气怨气丧气如同一盆冷水,泼得我难以消受,心里说着张爱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开阔一点,即便生活万分艰辛,虽不必像余华《活着》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失去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读后一下灰了心去。

这是在读完《流言》后的闲话,此时雨还没有停,不禁联想起张先生生活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想想张先生童年时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的不快乐,以及她回来投奔母亲的经历,一切又觉得可以理解。至于前面关于女子的”偏见“,想想算了吧,女人的这种特性,尽管我十分不愿意男人女人这样区分,不仅为广大男性所喜爱,也为广大女同胞们自己认可,既然如此,何必纠结?何乐不为?

相关文章:

1.《飘》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2.飘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3.《我们仨》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4.草房子的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5.知行合一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6.流言读后感

7.《三体》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8.名人传读后感800字左右范文5篇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