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明朝那些事儿》精选5篇读后感8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学习《明朝那些事儿》精选5篇读后感800字

名著读后感/2021-07-30 20:29:16

一个王朝的衰败,造就了另一个王朝的兴起。随着元朝的衰败,明朝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出现在历史长河中。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题记

杨慎虽有才,但他过得并不顺利,官场受挫,几度被杀,他乡异客.......总之,颠沛流离。我引用他的诗作为题记,因为我认为他是成功的,他看透了这一切。宁愿做一个渔夫,披着夕阳,饮酒载兴,也不愿再回到那个禁锢的牢笼。下面,我将从一个渔夫的歌声中辅开起起伏伏的大明朝历史:

战火的硝烟灭掉了一个国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朱元璋坐在自己的龙椅上,傲视群臣,满足地看着属于自己的江山、土地、财富,甚至权力!毫无疑问,他是个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必然会干出一番大事!不久,他以胡惟庸案为由,废掉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晚年的朱元璋,性情十分残暴,大兴文字狱,诛杀功臣,其目的只有一个——权利。权利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童年的影响,他极其反感贪污受贿之人。从前他只是个牧童,忍气吞声;而现在,他是臣临天下的皇帝,有极大的权力,控制文武群臣不在话下。于是,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官员在一批批地减少,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过今天。渐渐地,他嗜杀成性,他脱离了自己的初衷,甚至连昔日的战友也不放过。

历史是公平的,每个人最后都会迎来死亡。朱元璋死后几年,朱棣叛乱,夺得帝位,建文帝落难而逃,下落不明。朱棣不会忘了给他这一切的人——姚广孝。他帮助朱棣叛乱,为他出谋划策。他造反并不为图名利,他只是为了造反而造反,这是他自己的路,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他只是换了个方式证明自己。

朱棣为寻建文帝下落,派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由此开始。郑和是一个正义的人,他代表的国家很强大,但他并非带来掠夺,他代表大明王朝建立了一座和平的丰碑。他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最终在第七次——也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去麦加朝圣,他在海洋上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在海洋上结束了一生。大名王朝之所以辉煌是因为它的背后有无数个怀有理想和抱负的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信仰,这是可贵的民族精神。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看到一位坚贞的诗人,吟着:“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情壮志,他是个有志向的人,但死于政治上的漩涡。“莫须有'害死了岳飞,”意欲“害死了于谦,他有自己的理想,从小立志为国效力,为国捐躯,奔赴刑场,他仰天叹息。这一叹,带走了昨日战场上的厮杀,这一叹,告别了他不平的冤屈,却带不走他的信仰。为国捐躯,死又何憾?他一生清白廉洁,最后连抄家的人也被他一穷二白的家境而动容,默默地转身离开。所谓德才兼备,千古又有几人?

我认为,做皇帝是最不幸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有时也会把他们牵扯进去,他们说错或做错了事,也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利器,捅向自己。他们只是为政治而生的,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有个性,有追求,有时还会成为大臣们政治斗争的傀儡。他们的一生很难说是自己想得到的,看似完美至高无上却又隐含瑕疵。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像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那样,格物致知,从小一心学世间道理,但他的父亲却不同意。落榜多次,但他却不愿为官所劳累,不辞艰辛追求世间之“理”,后来经历廷杖、流放,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绞尽脑汁去格“理”。离”理“越进一步,痛苦就增一分。存天理,去人欲!无理,人欲!理,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答案就在眼前,就差一步,就差一步而已!忽然间,他顿悟了,爽朗的笑声荡彻山谷,此一瞬便是永恒。天理即是人欲。

这种内心的快乐,是禁锢的人永远不会有的,这种成功就是走自己的路,不回头的走下去。官场为何物?个性才重要,做自己愿做的事,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这一笑,古今多少事,全都灰飞烟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2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

朱元璋攻打泸州的那时候,把至关重要的洪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而那时,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的战争那是一触即发。洪都交给朱文正这样的命令谁都没有想到,每个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派一位威武勇猛的大将去镇守洪都,他们觉得朱文正才二十多岁,年轻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凡是见过朱文正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成不了大事。果不其然,朱文正一到这洪都,每天是饮酒作乐,还自己谱曲让那些侍女们日夜排练。什么军事,布防,镇守城池啊,朱文正统统都不管,全让属下自己看着办去。看到他的人,只能是唉声叹气,心想着:这样的一个人,镇守如此重要的洪都,这洪都能镇守得住吗?

可事事难预料,这陈友谅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洪都!陈友谅举国出动,动员了自己整个国家最强大的战阵武器,发动了所有的潜力,组成了60万大军,向着洪都浩浩荡荡地前进。

而陈友谅却低估了朱文正,也不想想这朱文璋可是才智过人,这么重要的地方,让朱文正来镇守,必有原因!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朱文正那也收到了消息。再看朱文正,那整个是脱胎换骨。对着陈友谅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战在即,朱文正聚集各大参谋师,商量战事。洪都当时是有八个门,而陈友谅的60万大军,可以分成八批队伍分别进攻一个门。关键这朱文正可是一位军事天才。要知道,城里能用来防守的兵并不多,可被这朱文正调配的井井有条。

终于,大战拉开序幕。陈友谅最先进攻的是抚州门。

城内的士兵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纷纷丢下去阻挡陈军来袭。陈军攻打抚州门三天三夜,也没攻下来,始终在原地,一步都没有前进。

而朱文正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勇猛的大将和有限的人马,阻挡这60万大军一个多月,等待这朱元璋的救援。

要想想,这朱文正从刚开始的饮酒作乐,看上去毫无用途的人转变成现在机智过人的军事天才。正因为他原来的特点,使陈友谅低估他,以为他没能耐,没想到,朱文正这家伙确实深藏不露,用心之深。

无论什么事都阻挡不了一个人的才智,有些事只是没有到他该显露自己的时候,一旦显露出来,那可是一鸣惊人,惊天动地。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无需天天挂在嘴上,只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这样就足以被大家铭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3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4

在明朝,除了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最多的还是对外敌的入侵的抵抗和打击。最顽固的外敌就是蒙古和日本,为什么他们会屡败屡侵呢?分析一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比较近,二是他们的资源非常缺乏,生存有困难。他们以为可以通过战争来达到目的,但他们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以日本为例:

事实证明,日本国一向盛产心理阴暗之变态者,后来的如近卫文磨、东条英机之流,都是一路货,在他们的心中,从没有什么和平发展之类的概念,总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抢劫的比生产的好,而他们的世界观,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从爷爷开始,到孙子,再到孙子的孙子,这帮孙子几百年来窝在岛上,做着同一个梦,却始终不醒,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他们错了,即使他运用经济学原理,把明朝的各种情况输入电脑,用模型公式证明自己必定能赢,他们也一定会输。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几百年后的1937年,日本人决定开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输,当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比中国精锐,武器比中国先进,他们有三菱重工,有零式战斗机,有航空母舰,而中国内地四处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大多不认字,还怕死,重工业基本谈不上,飞机能数得出来,几条破船在长江里晃来晃去,且人心惶惶,一盘散沙。

所以他们告诉全世界,----,三个月足矣。

于是他们打了进来,于是他们打了八年,于是他们输掉了战争。

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国人。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无论此时,或是三百四十年后,历史都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

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摧垮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所以,我明白了,也会这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或许精彩或许残酷的事实,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英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建设自己的国家,国家强大,外敌自然不敢入侵。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平发展才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掩卷沉思:对下一代爱国情感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永不能松懈。感谢当年明月,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5

史书读的不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寥寥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这和我的心态也密不可分,对于史书我总是带着一种功利性去读,恨不得吧所有内容都记住,为了考试而读书。而史书总是一丝不苟,严肃的,读来读去虽说不会枯燥无味,但也很难做到乐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儿》大名,对于同学口中一致好评的史书,不免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证那句“历史本来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时间读完7本书,心中感慨万千。历史是一个舞台,当年明月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气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又一场沙场驰骋、指点江山之豪气,勾心斗角、奸臣当道之黑暗,成千上万个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出演过,有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施展才华造福百姓;有的人却是怀才不遇,穷酸落魄流落民间;有的人勾心斗角,终于位极人臣。但不论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历史的舞台剧,在他们的推动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进。

要说读后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写起。读完书,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当年,明朝国富民强,明朝舰队之足迹遍布东南亚,盛世的出现让明朝不断强大,可所谓物极必反,明朝终是没有逃过一个灭亡。

当时学历史的时候,对一些考试可能出现的活题进行复习时,就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天下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历史,我终于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辈,而他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国家亦是如此,最终,经过不断地战争,终于有一个强国,取得了桂冠,一统各国,然后战火销声匿迹,虽有小打小闹,但无伤大雅。过了几任皇帝,世袭制的弊端就出来了:总有那么几个皇帝如同纣王、隋炀帝一样暴政,接着,农民起义、朝廷内斗、边境叛乱纷纷而起,又成为了一个乱世。历史,就是一个圈。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再多做评价,我只想高呼一声: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然后钻入题山题海中,寻找考历史的精彩之处。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