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观后感/2021-07-13 11:38:39

电影《天那边》讲述了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一天,村长跑来告诉她可可离开村子。她哭了……病倒住进了医院。安慰许小萌的人,是学校的罗老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1)

“天那边”,一个很印象,些许模糊的地方,山那边呢,又何尝不是如此!

影片以“一对情侣江可可,许小萌去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支教三个月”为主线,男生江可可是在国外长大的,在火车上信誓旦旦向女友保证一定陪她坚持完这三个月。由此可见,其支教之心不诚。而许则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下乡来,实实在在想为乡下孩子,想为农村做点事。

初观此片,如一部喜剧片从头到尾不乏搞笑之处,让在场的同学不进捧腹大笑。然而正如一位前人所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众人看。而以影片的格调和结局来看,将其定性为悲剧也站不住脚,也可将其称为一部励志电影,几者杂糅其中吧。

两位支教主人公下了火车,上了牛车,轧着泥泞的乡间马路,开始了他们的征途,画面里的大山,农田,都让人油然感到一种亲切感。初到学校,农村的一切自然那是让两位从小享受惯了城里生活的“老师”大跌眼镜:村长端来的水里还有腐烂的树叶,“热烈欢迎新老师”的横幅上的字边跳边掉,来集合的学生有的牵着牛,有的抱着猪……看来,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少。

然而,刚开始他们却是连解决问题的机会都没有,村长和罗老师(学校唯一的老师)根本没给他们上主课的机会,这便给观众留下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呢?剧中不时提到的白老师也给我们留了悬念: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曾给水咕噜小学留下过什么影响,回忆?

在两位志愿者努力下,许小萌获得了上主课——语文的机会,但接下来便是更多的问题:小根子的沉默不语,春秀的身世,更甚是男友的动摇。许小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最终,男友由于不堪忍受农村不能看球,不能上网,不能炒股,更要命的是连肉都没得吃的生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毅然离开了水咕噜村,离开了许小萌,也背弃了当初信誓旦旦的诺言。回村的路上,许小萌晕倒了,她累了,需要休息……在县城医院的楼顶上,“破罗”(村里人给罗老师起的外号)说他已给许准备了他要的李子,因为她支教的时间就快到了,许却说了一句:“去哪儿?”兴许她当时说着话的时候没想那么多,但却为她以后的归来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本来罗老师和村长想尽一切办法避免让老师走时“小屁孩们”(罗老师对学生们的爱称)哭,舍不得,但当许老师对着学生们微笑的那一刻,三个月来,九十多天来和老师的点点滴滴浮现眼前,“小屁孩们”还是哭了出来,当然,“破罗”也不例外……

影片到此似乎已完结,但当许小萌在城里光明几净的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时,老乡长的突然道放却让我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似乎预兆着有什么是要发生。看着罗老师捎来的例子,许小萌问乡长:“罗老师找到对象了吧?”乡长已送到嘴边的水杯顿住了……

到水咕噜小学采访的两个记者显得太不称职,“要是你实在不愿意说的话,让我拍张照吧,回去我们也好交差”。许小萌端坐在学生面前,镜头切换到老向老师要“王”字的那个孩子,他正费劲的挪着一张桌子,放到许老师旁边,其他几个孩子连忙奉上已准备好的花,放到凳子上……“一,二,三。”镜头定格。

正如前面说过,看影片的过程让我们捧腹,开怀,结局确让我们沉默,沉思……也许在座的很多同学若有过女主人公那样的经历后也会选择回去,永远为孩子们,为大山做奉献。许小萌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向她致敬!但我想,同样是奉献,或说是回报,做一棵草,也能为这世界风险一丝绿,不过仅仅是一丝,但做一棵大树,却能为更多的人挡风避雨。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做一棵大树呢?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2)

这是我第三次看《天那边》,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来的动力。之前看每一部电影都是看一遍就足够了。很少有心思再去看第二遍。也许正如孔老夫子所说吧,温故能够知新,每看一遍我都会有新的收获。我是在笑声与泪水中看完这部电影的,因此情绪也是百般复杂。

许小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口中句句离不开感情的恋人小江的陪同下来到了偏远的水咕噜村,这样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山村,对于在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他们来说是说不尽的新鲜与好奇。那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没有勾心斗角的人群,只有恬静的小山,新鲜的空气,清凉的山泉和热情的村民与活泼的孩子们。

刚来到水咕噜村的他们,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款待,孩子们也个性的喜爱他们,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多么的完美。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小江突然来到农村,对农家饭情有独钟,但他对农家饭的爱也正如他对许小萌的爱一样,经不起时刻的折磨,正因他始终不属于农村,他没法忍受从天堂一下子掉进地狱的痛苦。也许他是真的很爱许小萌,但是他早以习惯了那种幸福的生活,在感情与幸福的生活之间,他放下了感情,回到了喧嚣的城市继续享受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许每个人都会觉得他窝囊,没志气,为了自己的幸福把自己的爱人独自丢弃在遥远的山村。但是这一切能怪他吗?如果他能,他还会放下吗?怪就怪现实的残忍,怪生活的不公平。农村的粗茶淡饭使他不惜为了掉鱼而被人丢进河里,为了抓只鸡而忍受被狗咬的痛苦。他放下了,也许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悲哀。但是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在嘲笑别人的同时反省一下自己呢?

也许最值得我们敬佩的是罗老师,他才是真正改变许小萌一生、为许小萌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人。虽然他教学不规范,对孩子们的行为也很放纵,做事也会有自己的私心,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有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他教学不规范,正因他天天身处大山,没有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怪他吗,只怪教育体制的落后。他对孩子们放纵正因他和孩子们就像父子一样,孩子们给他起绰号,正因孩子们觉得他亲切,他很爱很爱孩子们,为了给小屁股们买作业本,他不怕得罪天天叫着要吃肉的贵客小江老师。他有私心不让许小萌上课,正因他在为孩子们着想,也许他说的对:也许你觉得你是对的,但事实上却是错的。最让我深思的是许小萌让孩子们洗手的那一幕破罗说的那句话:你要是走了孩子们怎样办呢?是啊,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只是三个月完后拍拍屁股走人的人,就算他们了解再多的状况,但是他们能在山村呆多久呢?三个月?半年?将来孩子们水平高了,他对付不了。再说他们走了,他们心里不痛快,小屁股们心里也不舒服。当孩子们想起他们的时候还是会哭,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们想得到像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想和自己喜爱的老师长期在一齐,但是却每一次都只是几个月的时刻,这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一个遥远的梦一样,永远无法触及,他们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因此而感到自卑。

破罗他有职责心,他自责自己害死了春秀的父亲,他把春秀当自己的妹妹一样负全部职责,他不让春香进城打工,正因他害怕春香会像他妹妹一样陷入污浊的社会之中而无法自拔,害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但不能对春香有所补偿,反而会误了她的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们,他把自己的青春埋葬在了水咕噜村。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追求,但遗憾的是,当幸福还未开始的时候,他却早早地离开了。他的照片还没送到婚介所,自己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就这样遗憾地走了。但是他就应走得很开心,正因有那么多小屁股们深爱着他,还有所有感激他爱戴他的人们。

是他的行动让已经回到城市工作的许小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在过去教学过程中她曾与罗老师发生多次冲突,不可否认的是,小萌的确有些过分,在不了解真相的状况下对罗老师大发脾气。这一点是我们就应深思的,不管怎样说,罗老师都是长辈,都就应受到尊重。但这其中又存在许多误会。当误会化解之后,她才发现其实罗老师是个很好的人,当她追江可可回来晕倒住院时,是罗老师寸步不离的守在她身边,她回到城市后,罗老师还是不忘给她摘果子。当她从校长口中得知罗老师在修建学校过程中背黄泥土时遇泥石流连尸体都没找到时,她才真正地认识到了什么叫作牺牲,也许她之前在忍受爱人抛弃的状况下坚持过来的对她或是对江可可来说都算是极不容易的三个月,与罗老师此时的牺牲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她决定回到水咕噜村,用自己的青春给孩子们期望,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的到来,给水咕噜村送去了另一个伟大的罗老师,让为罗老师的死而痛苦的人们重新看到了期望。

罗老师走了,但他的精神被继承下来了。在最后的合影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罗老师,而只是椅子上的几束花,它象征着即使罗老师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孩子们快乐地成长,他的精神也将永驻人心。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3)

许小萌的男友江可可的行为我可以理解,自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他,不属于乡下,不属于乡下的孩子们,不属于整天吃蔬菜的人。他有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他去支教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但他真正教学起来,又很活跃,很现代化,只是他的思想不属于这。然而,我相信他爱过,而且很爱很爱许小萌,只是这份爱情已经有些变味,有些让他承担较多的心理压力。

罗老师及村长的“不信任”而不给他们课教,是怕孩子们受伤。罗老师能为了一只鸡要跟江可可拼命,因为那些家畜都是孩子们的希望。

当许小萌问学校惟一一位罗老师为什么不跟她讲学生们的家庭生活情况时,罗老师的话语让我似乎有所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支教的学校。“我怕我讲了,对你讲也是个麻烦。其实,我也是有一点私心的,你们的水平太高了,教的也太好了,将来小屁股们的水平也太高了,我对付不了啊。上回支教那个的白老师,又是美式教育,又是英式教育,还有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搞的好好,小屁股们欢喜的不得了,二个月就走了,到现在,小屁股们想起来还哭。你们来,我不是不欢迎的,只是三个月、半年,你不能待一辈子啊。

你了解再透的情况,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你心理不会痛快,小屁股们的心里也不舒服……”我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并没有剧中本家许小萌那么优秀,但我也是有信心教好他们。试想,当孩子们刚刚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接受了一个陌生人,而这个已注入孩子们心里的陌生人又要走了,对很多不懂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的打击呢?而这种打击又是接二连三的,这又何尝不残忍呢?

而很多志愿者来这支教的初衷就同许小萌一样,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为了自己课题的实验和实践。所以,导致为了不得不要自我保护时就产生了排斥行为,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在这里待一辈的乡村教师,能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一直陪伴孩子们,送出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老师。而我们会在远离亲人、远离以前的生活圈的乡下待一辈子吗?这种“排外”,导致了孩子们同样不能接受到丰富的知识,不能受到正规的教育,就这样一直落后着,有差距着,走出大山的欲望也将受阻且淡去。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的明天,教育的好坏就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只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么我们也不会失去来这的意义。

我们始终是自己,要做自己,怀着当初的那份热情,继续寻求新路,做好我们自己,尽己所能,给这里带来美好。这种待遇,谁说不是对我们人生的考验和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呢?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4)

今天下午的语文课上,李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天那边》。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对情侣——许小萌与江可可去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去支教。江可可不是专业老师,而是陪许小萌一起去的。许小萌答应江可可:只要你能陪我撑下这三个月,我们就结婚。

江可可去时信誓旦旦,对朋友说:“别说是三个月,就算是一年我也可以待下来。”可是到了水咕噜小学,情况比他们想象的恶劣多了。他们遇到了罗老师,学生都叫他“破罗”。在这里支教了一周后,江可可开始想念城市生活了。因为没有网络和娱乐场所,一个月后江可可不顾爱情,自己回到城市生活了。而许小萌就在那里一直待了下去。

我联想到了自己打篮球。在累得时候,苦的时候,我也曾经抱怨过,也想到放弃,但是想到篮球赛,我心中的那团火焰又燃烧起来了,再无趣的练习,再劳累的拼打都让我更加明白,只有坚持不懈的练习,并从中获取经验,你才会成功。但如果像江可可那样半途而废,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我们做人一定要像许小萌一样,做个有毅力、有恒心,肯吃苦的人。

《天那边》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5)

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山那边”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隐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个在村子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站在家门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绵延群山,问他的父亲:“父亲,山那边是什么?”他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一口草烟,面前的大山在他眼里变得混沌,嘶哑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门前望着大山。后来孩子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带他了解了山那边的世界,他开始创作,作品带着他,最终去了山那边的那个世界……

而《天那边》,两个惯于丰衣足食还有足够物质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轻,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从现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后的山村,开始了理想与爱情的考验,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在反映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支教现象以及中国许许多多落后农村里的落后教育,有对有志青年敢于献身的赞扬,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现存的严肃问题。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剧情不算新颖,甚至有点俗套。

但这么一部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电影也平平凡凡地让人并不厌倦的看完了。许晓萌身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自己的理想与决定坚持到底的冲劲和决心,但同时也有着现代都市年轻人易冲动的个性和看事情做事情缺乏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以及那股隐隐的大小姐惯性脾气;江可可身上典型的现代都市化青年形象,信誓旦旦,信念不定,对事物以新鲜感度之,在缺乏物质化的世界里,他无法生存,即便是堪比生命还价更高的爱情,也挡不住他投身物欲都市的脚步;破罗身上的农村人的淳朴、敦厚同时也带着点小小的`私心,这样的纯民即便是在农村,恐怕也不是那么多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支教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位都市女教师、一位北大荒农村教师和一群贫困孩子之间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还在我脑中留有很深的印象。还有一部记不得名字的电影,一个本是被拐卖到山区里的年轻城市姑娘,在逃脱人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并在小山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又离开村子的故事。

这虽然不是像《天那边》和《美丽的大脚》一样的支教,但也给了我不少感触。这些在当时都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感动。现在想来,在那些贫困的山区,能留住几位支教的老师,这确是个令人心酸的严肃问题。我们在杂志上、报纸上、电影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颂歌,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又有多少?!我们在歌颂这些支教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处境,那些资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这在那些孩子的眼里看来,不知又是何种滋味,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只能让他们增加自卑感。处于生活优势的人,总是想靠着给予那些生活劣势的人各种帮助来展示他们的无私,歌颂他们的奉献,却不曾考虑那些他们给予的对象,只觉得授予已经是伟大,却不知那是另一种伤害。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