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电影观后感/2021-05-31 19:58:22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1

这个世界是苦的,许多人连童年都不能例外。

《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

《何以为家》中,孩子发起了对父母的控告,不照顾孩子的人,没有资格成为父母!是啊,从孩子的角度而言,百分之百正确,但有能力,有闲暇照顾孩子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20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年减少200万人,但新生人口中,二胎人数占比近一半,若是不算二胎,新生儿只有760万左右。和20年全面开放二胎之前的情况对比下看看,从20年到20年之间,新生人口每年都有1600万左右。不算二胎的新生人口,其实已经断崖式的下跌了。

各种人口专家,社会专家给出了诸多的专业解释,但我却以为,这部《何以为家》的电影,其实便是很好的答案!

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的生活及其的艰难,不但是要参与到父母的制毒工作,自己还需要搬运比自己还高还大的煤气罐,更别说读书学习知识了。而他想要保护的妹妹,因为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剧选择。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没有能从父母处得到一丝丝的爱。

看电影的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情况比赞恩又好得了多少,他们的一生,其实都会被人踩在脚下。记得一个高考状元的话,揭露了很多专家不会向我们揭露的真相。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你以为你也能通过努力,成为这些“中产家庭”的一员吗,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谓中产家庭,其级别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企业高管,著名医院的主刀大夫,家里的代步车以奔驰、奥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绝对不止两三辆,至于房产,更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这样级别的孩子上的都是清华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种国际学校,节假日、寒暑假,都是计划着环游世界的旅行计划。

马球,高尔夫,音乐会,芭蕾舞,钢琴,小提琴,如此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擅长,他们可以学习这些来陶冶情操,因为他们考入世界名校的要求,根本不需要日夜苦读。他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保持自己继承的财富与权力。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喊着“高考改变人生”这样空洞的口号,日夜苦读,累垮了身体,加厚了眼镜片,最后,学到的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仅仅只是活着。

电影里的最后,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很无奈,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长大的啊,他们甚至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活着,而后才会考虑如何照顾孩子,但是他们仅仅是活着都很勉强了,何况是照顾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冤枉,无奈。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似乎真的没有那么罪不可赦。

想想现在的中国,有多少的周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开吗?看着每一次和孩子分开时候,孩子的哭闹,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网络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期盼着父母,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悲痛欲绝。

记得一张照片,是孩子拉着父母不松手,不让父母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没有办法了,就哄孩子说,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走,那你总需要准备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为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甚至都准备好了如何不成为父母的负担,但他匆匆忙忙的准备的这几分钟,一松手,一转身,父母已经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留下他一个人,在家里号啕大哭!这种场面,在多少家庭上演过,没有统计,但我知道,很多!

我个人很幸运,住所和父母相隔不远,一碗汤的距离,下班之后先去父母那边,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一岁的孩子,只能交给父母养,但我们不能待久了,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情况下,我们和孩子玩闹一阵子后,必须回家做准备,必须养精蓄锐,于是,父母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可以糊弄过,有时候,走到了楼下,却听到了孩子伤心的哭声。

是我们不想陪伴孩子,给与孩子关心和爱吗?不是啊!这世界,有一个词叫“身不由己”。这世界,真的很多时候,不遂人意。我们比电影中父母要幸运,我们至少能为孩子争取到可以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我们能争取到的,似乎只能是这些了。

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等我事业有成了,等我可以有陪伴孩子的时间了,我再考虑要孩子,因为不是我们想选择生而不养,而是欲养而不得啊!而我们经常看到出生率下降的报道,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来,也在这里吧。

“爸爸妈妈,你能多陪我一会儿吗?”面对孩子满怀期望的眼神,若是你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你必须说“不能!”因为你还得为了孩子去拼搏,去奋斗!

生活艰难,但我们必须披荆斩棘!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难养儿啊!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2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何以为家》片尾,小男孩赞恩终于露出了笑容,但这个难得的笑容却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这部电影让人想起《无人知晓》和《佛罗里达乐园》,但它更残酷,更让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还有无数个像赞恩一样的孩子。

《何以为家》并不是一部消费苦难的片子,导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摄像机的拍摄方式,尽最大可能真实地呈现黎巴嫩孩子的童年。虽然这是一部虚构的剧情片,但影片所呈现的现实和社会都是源自真实的,甚至真实得让人不忍直视。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诉父母给了他生命——他们无力抚养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挤在漏水的房子里,食不果腹。赞恩是家中长子,聪明、早熟,看上去还非常瘦小的身体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压。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她本人浑然不觉,反倒是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让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姨妈巾教妹妹用。赞恩不断地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儿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然而,妹妹最后还是被强行卖给了商贩为妻,愤怒的赞恩因此离家出走。

赞恩在开往另一个城市的汽车上,偶遇了在游乐场扮演蟑螂侠的老人,他中断了原计划,来到游乐场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这儿,赞恩认识了没有身份证明、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他帮拉希尔照顾年幼的宝宝,没想到有一天,拉希尔还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导演说,她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多么希望,他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发生在电影里的故事。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3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这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4

和影片名一样,何以为家,对主人公赞恩来说,普天之大,似乎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父母在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收留他的拉希尔,莫名地消失,只留下个他无力抚养的小婴儿;想去的其他国家,也因为自己的黑户无法成功。到影片的最后,赞恩呆着的少年监狱仿佛是全片中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有衣穿有床睡,还有电视可以看。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呆着的地方。

赞恩作为一个哥哥,已经用尽自己的力量,我总是叹息,他针对已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干着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活,拉着比自己还高的货车走街串巷,同时也真心照顾着自己的妹妹。当同样年幼的妹妹萨哈要被父母像卖掉一样地嫁给房东的儿子时,赞恩拼命阻止,却因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最终也没让妹妹逃脱这一命运。当看到赞恩在楼梯上和父母争斗时,我们甚至会感觉有点恍惚,觉得两者的角色是不是颠倒了过来,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父母却不这么做,悲哀,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在拉希尔莫名失踪后,赞恩并没有随意抛下本不应该由他担负责任的约纳斯。两个都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一起坚持了那么久,赞恩自己的生存都几乎难以为继,但他却不轻易放弃,抱着约纳斯寻找各种可以赚钱的方法,甚至在梦想着能出国换个身份时,也没把约纳斯漏下。

听着他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来说这个小婴儿是自己弟弟时,让人既好笑又感动,其中流露出的真心,正是打动人的根本。

赞恩和父母最终对簿公堂,这一情形看起来令人震惊,但了解前应后果后,却在心里只留下沉重。用我们的眼光看,赞恩的父母必定是不合格的,但是纵观整个国家,这种情况又岂在少数,大量的孩子受不到教育,女孩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嫁人,少年监狱里面满满当当,一切发生在赞恩身上的事,其实也就是发生在其他家庭,其他孩子身上的事。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故事来源于赞恩小演员的真实经历,他本人就是叙利亚逃到黎巴嫩的难民,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和他的家人以后可以在瑞典生活,但并不是每个难民小朋友都有如此的好运,那些经历类似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电影最后,赞恩终拥有了他的出生证,也终于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这个笑容却让人看了心里发酸。国家安全稳定,父母才能有能力照顾孩子,也有机会去学习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孩童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不会失去微笑的能力。

《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5

《何以为家》(音译《迦百农》)是由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等众多奖项提名。

了解到《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是从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中看到的,在看完它的宣传片后,我也选择了去影院观看这部并不煽情却让人感动的影片。影片的开头是男孩赞恩从监狱被带到法庭的场景,随着法官的询问和赞恩父母及女孩拉希尔的出场,赞恩的回忆也一幕幕被呈现出来。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长子的赞恩,不仅要在杂货店打工送货,还要帮助父母制作饮料进行贩卖以及带着弟弟妹妹们售卖手工果汁。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影片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叙事方式,告诉观看者赞恩要起诉父母的前因后果。也通过跟拍的视角,近距离的观看赞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男孩赞恩的无奈和绝望。赞恩的扮演者就是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所以他真实的表现出在战火和贫困中生活的孩子的真实样貌。影片中小小年纪的赞恩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表现了他的坚强和善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推车送煤气罐的时候,看到那些校车送回家在打闹的孩子们时,那羡慕又隐忍的眼神,使人感到心酸。

电影里的情节不只是个故事,导演用镜头和荧幕,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的事实。这种真实让我感恩自己出生在中国,可以接受教育选择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祖国和和谐稳定的社会重要性,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最后,像电影结尾说的:愿每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2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