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是金一南所著,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该书以空前复杂的历史变局为背景,以两万五千里长征为主线,审视了人民军队的们在历史重大关头突出重围、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足迹。本文《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2019是纪实文学《苦难辉煌》出版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候,我阅读了这本对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的著作。
这本书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入中国入手,一直写至1936年西安事变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一部恢弘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本书共有十六章,其中有十章都在讲述长征一事,由此可见本书主要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其它内容的叙述则大多都在为这一主题“蓄势”或“收官”。全书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创建人民军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十多年间艰苦奋斗的历程。
阅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前人革命的不易,党派争斗的尖锐与复杂,境内外势力的明争暗斗的可怕,而伟大而不朽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万里长征这一炼狱,最终使中华民族探测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历史深度与时代宽度,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使得中国由此开始渐渐从苦难走向辉煌,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
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长征中于娄山关激战后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我们身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新时代,自然用不到像前人一般为革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前人的精神依然应当传承和借鉴,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应当对未来饱怀信心,艰苦奋斗,将个人寓于时代和社会之下,为国家社会的建设做贡献!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其实,透过影视剧,经过艺术加工的伟人事迹早已烂熟于心。
我不想看神话了的人物,我只想客观的、真实的了解那些曾经创造历史的前辈是如何从苦难走向辉煌。并从中得到借鉴与启迪,指引我的职业生涯,以致我的人生。
老实说,我读《苦难辉煌》这本书的初衷也只是应付组织上的差事,起初,我像个心智没有成熟的孩子一样,执拗的觉得组织制定的书目,必然是高深的如同哲学般的不易理解,精致的如同影视作品般的经过高度提炼,因此心生排斥。
不是这样的。
抛开书籍本身的可读性强不说,我至少真实的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大背景下,民族危难时,中国大地上的一种炽热与激情。
这本书通过对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一代伟人的客观描述,真实的再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一个个平凡的身躯如何坚持信仰、并最终缔造了不平凡的伟业的全过程。
从中我领悟到,苦难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困境本身就是一条通往辉煌所必经的路,就看你能不能坚持,正所谓:“佛之修炼,无魔不成。”
每个人都该有信仰,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现在,金融危机后时代的国际大背景下,全球竞争愈演愈烈,海工市场随着油价的起伏屡起波澜,国际海工制造大鳄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肆意打压海工价格。国内船舶新厂遍地开花,大量产能过剩和船市的激烈竞争迫使很多船厂转投海工。使本就硝烟弥漫的海工竞争雪上加霜。
脚步未稳的中远船务海工也是风雨飘摇,国内国外压力剧增,真有一种前有追兵,后有堵截之感,抛开困境的大小与性质的本身,这一局面是否与那一带伟人曾经所要面对的境遇有几分相似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虽然不必承受高层领导所正在经受的巨大压力,更不必参与高层抉择,然而山雨欲来的飘摇之感却早已涌入心头。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在此时的大环境下,堪如走上了长征之路,我该何去何从。固然自己的力量相比较于风云变化的国际大环境真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蚍蜉撼树。然而,总有一些理念是自己必须要建立,总有一些信仰是自己必须要拥有。
在我看来,那便是坚持。
坚守自己的信仰,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每一天都看作是万里长征上的一天,去努力实现自己的辉煌,事实上,坚持的本身不就是一种成功吗?
我深知,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体系和异于他人的生存理念,我也一直坚信,人的成功一定是个性的成功,每个人都无法真实的理解与感受自己以外的人。
我自然无意也无力改变他人的理念与信仰,然而我却一直坚信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更大到国家,想要铸就辉煌,他所需的基本的潜质都该是一样的。
本着“不管”牛市“还是”熊市“,抓住机遇就是优势”的市场理念,如若每个中远人都能抱定同一的信念,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百折不挠,千险不惧,我坚信,寒冬总会过去,苦难终有尽头,辉煌就在前方。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花了几近一周的休息时间,认真地阅读了金一南将军的鸿篇巨著《苦难辉煌》。该书以详实的的史料、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情感,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为读者再现了 20 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历尽磨难,浴血奋战,从几被消灭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读后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系统视野,揭示真相。
本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还原了历史的复杂和真实,作者的叙述更多的是站在中立的角度,用系统的观点,对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这段苦难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联共(布)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四大力量,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角力的过程。是毛泽东、斯大林、蒋介石及日本军阀精英与他们所代表的三种主义在中国的冲撞和较量的结果。这样的描述消解了读者对共产党发展的“神话式”、“脸谱化”认识。比如第一章作者就说:“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陈独秀也须看共产国际脸色。”很浅显地说明,领袖不是一日长成的,当时的共产党很弱小。再比如,第六章中引用了毛主席的讲话,证明四渡赤水时毛主席也打过两次败仗,所以书中如此评价:“毛泽东不是先知先觉,却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这样的描述让我们对党的历史有了全新的感悟,真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中脱颖而出,有她的历史必然性。
二、历史最无情,历史最有情。
“历史最无情,历史最有情”是本书最拨动我心弦的辩证语句。历史最无情,因为历史意味着过去,她没有假如,她无法倒回。历史也最有情,因为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太多的悲剧式人物。比如彭德怀、刘志丹,还有那些在肃反时期被杀的将士等等。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党早期领袖人物李立三。 1930 年执行了三个月的立三路线后,他被解除政治局委员职务调往莫斯科,一去就是 15 年。且有两年是在监狱中度过。共产党早期领导最成功的安源工人大罢工,李立三作为工人俱乐部主任,是理所当然的领导者,但在wenge前后均被人篡改。遵义会议后,本已清楚李立三与王明的不同,但为了照顾与苏联的关系,将近十年,仍将王明路线称作“立三路线的残余”,把残酷斗争过他的王明的错误也担在了他的身上。他三个月的错误结结实实的检讨了三十多年,他的功劳却无人提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真相一览无余,他的历史地位终被肯定,他的高尚品质必将流芳百世。
三、实事求是,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最后获得成功,就在于她不断地在经受磨难。这些磨难,首先表现为对真理的艰辛追求。正如文中写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么这些真理哪里来?从实践中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唯上,不唯书,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因此实事求是也就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其次表现为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中共党史上的生死存亡关头,就是长征。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还有不断逃兵出现的情形下,如果没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不可能完成四渡赤水、突破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样的史诗般壮举。长征像一把筛子,忠诚与背叛、崇高与卑鄙、牺牲与偷生、光荣与耻辱,都一一的甄别了出来。个人认为,长征的胜利,是我们党成熟强大的标志。
以上三条的感悟,对校长的启发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1 、决策需有“系统视野”。该书有两个成功之处,一是史料更为真实,二是把我们党的成长和成熟放在国际的大背景下。校长的决策也应该如此。因为当校长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他得到的初始信息往往是零碎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因此校长首先应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全面,这就需要调查和研究。在调查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在“基于学生发展”的理念引领下,校长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楚利害得失,作出慎重决策。以“教师绩效考核”为例,在制定具体的规则时,如果不系统的思考问题,很容易只专注于“教师”,而忽视学生。但实际上,教师的绩效应以学生发展的增量为准绳。
2 、坦荡做人尽心做事。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中国的学校就是一个关系小社会。社会上光怪陆离的现象,有时也会在学校发生。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一举一动很容易受到大家关注。因此,校长首先应该像书中的那些伟人一样,如彭德怀、陈毅、瞿秋白、徐海东、fangzmin,做到坦荡做人,无愧于心。守住内心的真诚和对教育的忠诚,敢于维护学校的正义和公道,不计较自我得失。固然做不到伟人们的勇于牺牲,也无法建立伟人们的丰功伟绩,但至少应尽心做事,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做事上去,努力让学校有所发展。这也算是对学校的历史负责。
3 、重视教师价值引领。
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应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由此借鉴,对教师核心教育价值观的引领,是校长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也体现了校长价值(战略)领导力水平。因此校长首先应该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发展的现状,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其次,要加强宣传,规范师德,强化培训,逐步让理念转化为行为。唯有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显现出来,那才是校长教育价值引领成功的真正体现。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先贤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对此,我一直将信将疑,不过每当稍有闲暇,我亦喜好以书为伴、以书为乐。床头案角、手边囊中,不少的书卷杂乱有章、自成方圆。近日,我读了《苦难辉煌》一书,不曾想,竟一发不可收拾,读之如饮甘饴、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苦难辉煌》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该书由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所著,金教授广泛阅读了5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历时15年时间撰写形成了52万余字的作品。该书是第一本从国际大背景下解读中共早期历史的著作,也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图书。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入手,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清晰地再现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引导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
《苦难辉煌》描绘了一幅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该书与其他党史类图书相比,的特点就是客观性。我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看过的一些影视作品,大多都带有主观色彩,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提纯或剪切,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而金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则是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比如,该书在描写毛泽东、陈毅、彭德怀等伟大革命家之时,通过万里长征、反围剿等一些真实、详尽的历史事件,深刻反映了这些伟人们钢铁般意志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当然,该书也非常客观地表达了伟人其实也是凡人的情愫,没有哪一个人、哪一种智慧是天生正确的。伟人也会发脾气,也会犯错,也会打败仗。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长征中最得意的用兵,《长征组歌》中有一句歌词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是,毛泽东一生亲自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毕竟也有一些是失败的。毛主席在1956年的一次会议上也开诚布公地承认,他指挥打过四次败仗,四次败仗的地点,分别在高兴圩、南雄、土城和茅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昂扬的斗志。作为一名投身检察事,我们要摆正心态,心贴心地为老百姓考虑,有条不紊地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一定能赢得群众的认可与表扬。
《苦难辉煌》吹响了一声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中国共产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革命战争年代凝结下来的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建美和家园。正如我们工作,承担着检察工作等重任,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肩负着群众的殷勤期盼。
历史,纵然已逝,但却永远魅力无穷。读罢此书,掩卷沉思。《苦难辉煌》用客观而又深刻的思考、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带领我们重温了党的革命历史,向我们展现了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更向我们述说了一部追求自由的壮美史诗,真可谓是“陈谋堪比厚黑,叙史更胜史家”。君子读之,如饮甘饴,不论修身齐家,抑或治国平天下,得此良策,受益匪浅。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鄙人最近阅读了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阅后掩卷长思,心绪不能自已。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炽热的感情、精辟的分析,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我们再现了一幅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全景画。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党,我们的党是最无私的政党,我们的共产党员也是最无畏的英雄,我们全体共产党人具有坚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走在时代最前沿,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这种理想、信念,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去争取胜利。作为一名党员,在建党九十周年的时候,再次从书中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感到无比兴奋,无比自豪,深深体会到党的光荣、正确、伟大。
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浴血奋斗,-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1949年10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历程,苦难砥砺意志,胜利催人奋进。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所凝结成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不正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温党的革命历史,进而不断汲取让党的事业永葆辉煌的精神力量。
一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28年后竟然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一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立、最后只剩不到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然能够横扫千军如卷席,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这个党,这支军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胸中的主义,可能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就连斯大林也把中国革命的希望放在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身上,但正是那些在深山老林中风餐露宿、在围追堵截中疲弱不堪的队伍,孕育着革命的火种,背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李大钊1927年就义时不到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起义。
博古24岁出任中共临时中央负总责的人。红军长征中最为惊心动魄的背挎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向对岸冲去的22位勇士,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活到胜利,没有光宗耀祖,没有衣锦还乡,更无一人成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还有那些千千万万年轻的不知姓名的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献出了生命的革命者。矍秋白牺牲时年仅36岁,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当时的俄文水平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成就不会低于同时代的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的高峰。在拒绝了蒋介石的威胁利诱后,他高唱《国际歌》,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没有一点死的畏惧。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抚摸着书封,脑海中浮现一幅幅革命画卷,我长久地陷入了沉思,如果问我什么最感动,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坚持信仰、勇于牺牲、谋求民族解放、人民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也让我重新思考、重新回顾当年的入党誓词。如何做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在海西建设、教育先行中争先创优、发挥教师党员作用?如何在我校创新发展、再铸辉煌的事业中勇挑重担?我的思路更加明晰………
相关文章:
1.《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
2.学生读《苦难辉煌》寒假读后感读书心得5篇最新精选
3.最新《苦难辉煌》读后感精选5篇
4.《苦难辉煌》读书心得1500字
5.苦难辉煌读后感600字
6.苦难辉煌读后感范文2000字
7.《苦难辉煌》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