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的15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0-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1
我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实在是粗浅,但是这依旧无法阻止我为它写了一篇很差很差的评论。莎士比亚什么的,说起来分明全是泪啊!刚开始是被英语老师逼着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然后是在《哈姆雷特》打个小酱油,再后来是看BBC的《空皇冠》,再后来是去看同学们演的《暴风雨》。
在这个过程中,莎士比亚这个热爱开黄腔和写现代人看不懂的英文单词的家伙,也逐渐变得熟悉可亲起来了。饶是这样,我也没想到《暴风雨》会让我觉得如此独特。莎士比亚的戏剧三大类:喜剧,悲剧,历史剧,它一个都算不上。整个剧本里充满了魔法、精灵与若隐若现的歌声,轻盈而又飘渺。
学校今年的话剧公演选的就是这一部《暴风雨》。我兴致勃勃的去一刷,却因为坐在最后排而没听懂,从而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于是愤愤然的翻了剧本和维基百科,回去再战一轮。这次坐在最前排(。
然后就看懂了,听懂了。那天晚上,我用英语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大家说起话来都飘飘然的,好像是在念剧本。
自从认识到这是莎士比亚独立完成的最后一部戏剧之后,《暴风雨》给人那种不同寻常的感觉就很好理解了。整部剧里都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豁达与柔情。不是年轻人面对小情人时的柔情,而是一个老人对这个世界所展露出的默默柔情。只有一个老人才能露出这种感情——他看尽了世间的丑恶困苦也看尽了盛世繁花,却依旧选择打开心扉,让他所看的一切都如同海水一般源源不绝的涌进来。
是啊,莎士比亚大概也老了吧。他生活在英国·最黑暗也是最繁华的时代,被压迫也被颂扬,一生沉浮。于是47岁的他眼中溢满老者的柔情,轻轻挥动羽毛笔,让宽恕胜过仇恨,让Prospero放下执念与仇恨,转而低下头去温柔的亲吻弟弟的额头,带着苍老的温柔。
——接下来的路,请你们慢慢走。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2
戏剧不熟。也没有自己的方法。莎翁也不熟。
来想想。那不勒斯王似乎从没有恶毒的攻击性语言,也许是为从前的事情潜在折磨,对权力之事看淡看薄。也许是女儿刚刚远嫁的失落中还未平复,又遭遇这一场儿子葬身大海的残事。他以一个待罪之身,愁云惨淡已然让人心生怜悯,加之王者之态,先被读者谅解,也最终会被米兰公爵宽恕吧?
再看米兰公爵。神经质的复仇者。不能说他对今后的生活做了各种思考,最后选择了此种安排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与基督山的伯爵不同,他的复仇之心是一直在变的,当看着爱女,并且是如仙女一般美好的成长时,在荒芜人烟只有精怪的岛上舔舐伤口的时候,刺剑抛血还是为女儿寻找幸福安享余生呢?他选的是最好的路。当一个好人被谋害才称得上正义的复仇。而一个好人,即使复仇,在用计谋法术伤人的时候也会心生不忍受到折磨吧。宽恕未尝不是最好的复仇。将阴谋公开,让歹人羞愧,不安,恐惧,受到排挤,兵不血刃,内心安宁,多好的事儿啊!如此行事,更证明了他的睿智。却在岁月的折磨和驱使中令人畏惧。一个荒岛之王,一个法力强大,一个需要驾驭驽钝粗鲁丑陋的人和聪明美丽变换无形的人,一个还要保留理智的,内心澎湃的又要克制的米兰公爵,神经质的人。强有力的执行能力,岛上的暴君,向命运和善意屈服的,坚定还有一丝不安的人。
两个弟弟。篡位者必然是弟弟。所以两个弟弟很不幸的丑陋了彼此。但为什么弟弟夺位只能是篡位者呢?权力为什么又只能给一个年级大一些的兄长和他的年幼的孩子呢?如果弟弟的身份如此尴尬,手惩罚的应该是造出他们的不知节制的父母,不对么?或者是,以免大孩子遭到不幸而保完全?所以弟弟只能去篡位或诅咒亲人的死亡。米兰公爵之弟最好之处在于,只窜位,不伤人。这应该被肯定吧?至于唆使那不勒斯王之弟嗜亲,也仅仅是因为事不关己而已吧?所以真正的恶人应该是杀人未遂的那不勒斯王的弟弟。对吧?
嘲讽的,悲伤的,严厉的,贪婪的,愚蠢的,报复的,哀求的,爱慕的,关心的,善良的,劝谏的,里面的语言和语气之丰富,很容易辨别人物性格和身份。这就是所谓的成熟老辣的精准吧?至于莎老翁在想什么,又为什么而写,我就只能看到这些。
混沌过一世,善恶不分离;努力有美好,放手也能真。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3
野心勃勃的安东尼奥为篡夺爵位勾结不勒斯国,陷害自己的哥哥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普洛斯彼罗被迫带着三岁的小公主米兰达流亡。他们历经艰险,漂洋到一座荒岛。在岛上,公爵普洛斯彼罗潜心修炼魔法,收服了所有的精灵。
一场精心策划的暴风雨,让每一个迷失本性的人,重新找到了自己。
安东尼奥在饱尝失去自己骨肉的巨大悲伤后幡然醒悟,悔恨自己卑劣的行为;普洛斯彼罗收回了他的公国;米兰达获得了她的丈夫。
在暴风雨后,每一个人都完完整整的毫发无损,他们清楚明了了:这不是复仇,是宽恕。
《暴风雨》是威廉•莎士比亚完成的最后一部完整的杰作。他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已化为虚无缥缈的幻影,只能通过奇异的梦幻世界表现出对人类前途的朦胧憧憬,以幻想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4
读完莎翁的《暴风雨》,我认为自由应该有两种:一种是身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剧中精灵爱丽儿所追求的,也是普洛斯彼得追求的自由之一;一种是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在普洛斯彼得所追求的自由中体现出来。
爱丽儿原是恶女巫西考拉克斯的仆人,但爱丽儿生性柔善,不能奉行恶女巫粗暴、邪恶的命令,因违拗了女巫的意志而被幽禁在一株坼裂的松树中。后来在普洛斯彼得魔法的帮助下,才得以从松树的裂缝中出来。这时爱丽儿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可以行动,但是需要听从普洛斯彼得的命令。爱丽儿想要完全的身体上的自由,在为普洛斯彼得服务满约定的期限后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普洛斯彼罗原是米兰的公爵,因其弟弟安东尼奥野心篡了他的位而被驱逐出米兰。普洛斯彼得带着他三岁的女儿米兰达流落荒岛,他在岛上使用自己的魔法驯服了岛上的精灵,还教岛上的妖怪凯列班语言,教化他,但是凯列班却想要玷污他视若珍宝的宝贝女儿米兰达的清白,他只能用劳役来驱使凯列班。即便凯列班想要伙同斯丹法诺和特林鸠罗来谋害普洛斯彼得,普洛斯彼得也并没有伤及他们的性命。对待使自己沦落荒岛的仇人,普洛斯彼得使用魔法使得那不勒斯王阿隆佐、阿隆佐的弟弟西巴斯辛、自己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王船沉没在狂风暴雨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却并没有谋害他们的性命,使他们都安全的到达了他所在的荒岛,让他们在这荒岛之上受到相应的惩罚。正像凯列班所说的,他的主人是不会害人的仙人。他讲到“虽然他们给我这样大的迫害,使我痛心切齿,但是我宁愿压伏我的愤恨而听从我的更高尚的理性;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是可贵的多的。要是他们已经悔过,我的唯一的目的也就达到终点,不再对他们更有一点怨恨”。对别人的仇恨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惩罚,让自己活在仇恨中无法自拔。在收场诗中,普洛斯彼得说“既然我现今以把我的旧权重握,饶恕了迫害我的仇人,请不要再把我永远锢闭在这寂寞的荒岛!求你们解脱了我灵魂上的系锁”“你们有罪过希望别人不再追究,愿你们也格外宽大,给我以自由”。在戏剧的最后,普洛斯彼得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可以返回故土,也放下了对仇人的怨恨,让自己在精神上重获自由。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5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虽然它在创作时间上落在后边,但是人们对《暴风雨》的评价使它无可争辩地居于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前排,而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确实觉得《暴风雨》比《哈姆雷特》好看。
《暴风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孤岛之上,它一半是神话,一半是真实,现实的成分隐藏在魔法、妖术之中,一切仿佛都在变化流动,真实明确的东西却难以捕捉,朦胧虚幻的方面感觉却可牢牢抓住。
宽恕和和解是这一剧作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普洛士丕罗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他是一位没有国土的帝王,一位大魔术家,以想象为指挥随身的侍从精灵,能点化沉舟,能奴使敌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无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来源,都是在于他温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即使如此,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唯一不变的依然是描写和揭示那深不可测的人性。例如:
即使在危在旦夕的暴风雨过后,篡位者普洛士丕罗之弟安东尼奥密谋和那不勒斯王之弟西巴斯辛,仍能想到的是权力,要杀害那不勒斯王阿隆索和老臣贡札罗。
下面是安东尼奥和西巴斯辛的对话:
安东尼奥:“这儿躺着你的兄长,跟泥土也不差多少——假如他真像他现在这个样子,看上去就像死了一般;我用这柄称心如意的剑,只要轻轻刺进三英寸那么深,就可以叫他永远安静。同时你照着我的样子,也可以叫这个老头子,这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再也不会来呶呶指责我们。至于其他的人,只要用好处引诱他们,就会像猫儿舐牛奶似的流连不去;假如我们说是黄昏,他们也不敢说是早晨。”
西巴斯辛:“好朋友,我将把你的情形作为我的榜样;如同你得到米兰一样,我也要得到我的那不勒斯。举起你的剑来吧;只要这么一下,便可以免却你的纳贡;我以后做了国王之后,一定十分眷宠你。”
更换了主人的卡列班对新主人斯丹法诺说:
“我对你说过,他有一个老规矩,一到下午就要睡觉;那时您就把他的书拿了去,就可以捶碎他的脑袋,或者用一根木头敲破他的头颅,或者用一根棍子搠破他的肚肠,或者用您的刀割断他的喉咙。记好,先要把他的书拿到手;因为他一失去了他的书,就是一个跟我差不多的大傻瓜,也没有一个精灵会听他指挥;这些精灵们没有一个不象我一样把他恨入骨髓。只要把他的书烧了就是了……”卡列班对普洛士丕罗恨之入骨,他认为只要把普洛士丕罗的书烧了他就没有力量了,这是一个反智主义的流氓无产者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破坏力,一旦这些人掌权,就造成历史的倒退。
一、普洛士丕罗的悲剧
普洛士丕罗这个角色最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他掌握着魔力无边的法术,呼风唤雨,未卜先知,可以驱使精灵为他奔走,任意实现自己的意志。他在力量上已非常人可比,而是一个“超人”,或者是半神半人。可事实上他也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一切,,尽管他可以说是剧中的“上帝”,但仍有无可奈何的地方。
1、悲剧的个人体现
剧终时,普洛士丕罗与仇敌冰释前嫌,准备扬帆回国,重掌王权。这一结局更多依靠法术的威力而非他的个人人格魅力,普洛士丕罗拥有学问,但更需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统治力量。与其说他被篡权,不如说是一个失职君主自行放弃权力和责任——是他自己在位期间醉心学术放弃政权,并且美其名曰将交付于自己的弟弟。恰是流放时所带藏书赋予的法力而非“学问”,给了他降服仇敌、恢复王权的威力。
在忏悔之人的话语中,更多是对此神秘力量而非普洛士丕罗本人的敬畏。在普洛士丕罗表明身份后,只有阿隆索真心忏悔。而面对普洛士丕罗的斥责和交还王权的要求时,塞巴斯钦讥讽普洛士丕罗魔鬼附身,安东尼奥根本不发一言。即便在生死未卜的荒岛,塞巴斯钦和安东尼奥仍在密谋弑君篡位。众人在荒岛上因法术失去“行动能力”,但内心的“犯罪动机”一刻都未消失。
因此,当普洛士丕罗失去魔法保护随船回归时,还有谁会继续敬畏失去法力的他?他是否具有能够真正掌控现实王权的“法力”,具有政治才能去“执行世间的政事”?
孤岛上失去“行动能力”的人恢复后会不会重新走上罪恶之路?对此,莎士比亚或巧妙或无奈地回避了,全剧到此戛然而止。
另一方面,普洛士丕罗站在“上帝视角”,似乎是掌控全局的人,他似乎可以预料事情的结局,因此在他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他注定要被流放,注定会有人遭到惩罚,一切都是因果循环。正是如此,才说他无法完全随心所欲地掌控全局,因为他自己也是局中人,看似对一切了如指掌,实际他自己才是牺牲者——知道结局却无法使自己抽身其外,他才是真正的悲剧。
2、人性的悲剧
自亨利八世确立英国国教以来,英国对巫术和魔法基本以打压为主,其间夹杂着猎奇的心态。由此,不同于在《仲夏夜之梦》、《麦克白》等剧作中对巫师和巫术的躲躲闪闪,《暴风雨》中的普洛士丕罗大肆利用魔法。尽管如此,魔法仍旧只能在小岛这个封闭时空使用,和剧中人物原本居住的大陆脱节。
魔法、魔杖与书的背景语焉不详,剧终时,代表法力的这一切也被统统埋葬。
普洛士丕罗为魔法使用设定了双重标准——自己使用是以正义、合法、秩序等名义惩戒罪人、劝善弃恶;但“失语”的女巫则被其描述为“作恶多端”的“妖妇”,后者也同样遭受放逐的事实却被忽略。较之异教女巫,普洛士丕罗制造风暴、戏弄众人、对精灵和卡列班驱使控制的种种行为,并未让自己占据道德的制高点——荒岛之上没有法规,掌权者可以为所欲为。然而,通过把女巫“妖魔化”和“美化自我”——在爱丽儿面前将自己塑造成“拯救者”,普洛士丕罗对荒岛及原住民的统治也就表面上“合法化”了。
普洛士丕罗在荒岛依靠法术而非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行使统治权。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与爱丽儿一众精灵之间时而紧张对立、时而和谐共处的微妙关系。在表面的主仆关系下,不时透露着精灵们的不满和对抗;而普洛士丕罗貌似威严的训斥和嘉许背后,却隐藏着某种无助和依赖,在其“求你们”、“赖着你们”、“再烦你们”等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恳求甚至乞援的声音。因此,依靠法术而建立的荒岛王国看似稳固,实则处处充满变数。
3、悲剧的时代性
在文艺复兴时代里,人们渴望知识,仰慕文化,潜心学问,普洛士丕罗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之子,“他作为一个魔法师控制着自然;他作为一个公爵征服了那种曾把他驱出王国,使法律颠倒的情欲;他作为一个学者,使自己那个伊甸园的损失得到补偿;他作为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去缓和自己的激情,要想在任何活动中取得成功,他所得到的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普洛士丕罗在开场时用魔法掀起的滔滔巨浪,就已经腐朽的封建体制来说,它在科学文化的时代巨浪的有力冲击下,就象那条大船一样,无论怎样尽力也难逃灭顶之灾。
作为文艺复兴社会生活中的普洛士丕罗,他还是一代人文主义者思想变化的体现。他与所有人文主义者一样,曾过分相信科学知识的力量,把它视作万能的法宝,只要通过教化就可能把所有人心灵中都包含的美好一面培植起来,就可以把一切恶化为善,把低级的欲望变成高级的取向,然后达到整个社会的改善和变革。可惜事与愿违,现实是无情的,低级的本性并没有听从知识的教导,恶更是如此,反而继续施虐,为非作歹。人文主义者对此深感失望,他们的理想由此破灭。
这点可以从普洛士丕罗与卡列班的关系中看出,他俩是主仆关系,对于普洛士丕罗的知识来说,卡列班是愚昧,对于他的理性来说,他是肉欲。他是水和土,是和空气精灵爱丽儿相对的低级元素。他又是妖巫的儿子,具有天生的恶的本质。卡列班正好是人文主义者所要教化的那种智力低下、本性恶的人。普洛士丕罗上岛后就想在他身上实施这种改造意图,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计划是根本行不通的。他辛辛苦苦教会了卡列班说话,可是后者“从这上面得到了益处只是知道怎样骂人”。他每时每刻地给他启蒙,只换来在他心中升起了凌辱密兰达的邪念。这个结果是普洛士丕罗始料未及的。他眼看着自己的心血和理想全都付之东流,不能不感到万分失望。面对着卡列班之类的愚顽不化,普洛士丕罗的法术也失去作用,他无能为力。
既然卡列班是如此,那么像安东尼奥那样的坏人又怎么能洗心革面呢?既然坏人的本质不能变化,那么人文主义者所幻想的社会的变革还会出现吗?这些无法得到肯定答复的疑问使普洛士丕罗时常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来。密兰达和费第南不明白他为什么狂怒,只有爱丽儿知道,卡列班等人就要来谋取他的性命,他自己可能也不清楚,这件事固然使他愤怒之极,但更能引起他内心的巨大痛苦。他将亲眼看到,他曾寄改造希望的那个人要来暗算他,这对于他简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他经过十二年的不懈追求,最终证明了他的理想不过是空想,科学与知识虽然有力量,但它太有限了。
一切理想和希望,失望与烦恼,都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整整一代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他们曾经意气风发地驰聘在理想的王国里,陶醉在未来的光明前景中,但黑暗的现实却没有按他们的意愿而变化,反倒以其机械般的无情力量把他们的理想轧个粉碎,把他们从天上抛到地下,他们所致力的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业以失败告终了。这个剧虽然以普洛士丕罗重获王国、恢复爵位的喜剧结束,但却改变不了这个角色的悲剧意义。从大处说,这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二、爱丽儿的悲剧
爱丽儿是中世纪传说中的一个空气的精灵,他的名字(Ariel)就已说明他具有空气(Air)的性质,普洛士丕罗也管他叫“一阵空气。”在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的思想观念中,人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气与火是高级的,水与土是低级的。爱丽儿所象征的高级元素就是与肉体相对的人的精神,它本应该象空气自由自在,可是它却被妖术——中世纪愚昧落后的象征物禁锢得死死的,在漫长的黑夜中不断发出呻吟。只有依靠普洛士丕罗所掌握的科学与知识,他才能获得新生。
更可怕的是,他与卡列班不同——卡列班具有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毫无踪迹。爱丽儿企图通过完成普洛士丕罗的所有命令来使普洛士丕罗高兴,进而普洛士丕罗——他的主人,会遵照约定,还他自由。但就我个人感觉,在刚开始,普洛士丕罗的命令与欲求似乎没有个头。也就是说,如果事件不完结的话,爱丽儿何时才能获得自由呢?
三、爱情的悲剧
在长辈的和解祝福中,费第南和密兰达的爱情并未重蹈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覆辙,剧作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模式中截止。然而,在甜言蜜语中,我们似乎能读出某些不稳定的潜台词。
密兰达和费第南可谓一见钟情,但密兰达除了父亲和卡列班外,从未见过其他异性。她以一颗赤子之心先入为主地美化了所见之人,视费第南为“一个精灵”和“出色的人物”,全然不知后者也曾在船难中“头发像海草似的耸乱着”最先跳水逃生,上岸后只能“双手抱臂”“长吁短叹”。而费第南在略微寒暄后就着急地抛出“最后的最大的请求”——“告诉我你是不是一位处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做出庄严承诺:“假如你是个还没有爱上别人的处女,我愿意立你做那不勒斯的王后。”这种对灵肉皆要从属于我的直白表露,则表现出费第南急切的情欲和占有欲。“假如”一词也给人以挑选商品的交易之感,此种有条件的承诺令“一见钟情“的真实度大打折扣。
此外,费第南承认“曾经喜欢过各个不同的女子;但是从不曾全心全意地爱上一个”。因为她们“总有一些缺点”,而密兰达则是“完美而无双”。这种告白听起来恐怕不太令人愉悦吧,可是密兰达却无比受用。
情窦初开的密兰达在爱情游戏中表现出单纯与世故的两面性。当费第南自揭情史,以退为进地“忏悔”时,密兰达没有一丝妒意,反而比对方更着急地凭着“最可贵的嫁妆——贞洁”发起誓言。这“贞洁”的誓言在急切地表明自己的心迹,潜意识里是对两人爱情关系稳定性的怀疑。表面的情投意合,实际尽在情场高手费第南掌控中。在未来,凭借魔法幻化得来的爱情传奇是否会演变成另一出爱情悲剧?莎士比亚再次用传统团圆结局选择回避问题。
四、卡列班的悲剧
在卡列班未出现前,我们已经从普洛士丕罗口中得知卡列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一个满身着斑痣的妖妇的贱种”、“那个卡列班真是一个蠢物”。虽然文中并未对卡列班的外表进行具体的描写,但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卡列班看上去一定很奇怪,似乎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普洛士丕罗甚至认为卡列班“不配享有人的形状”。剧中所有人对卡列班的称呼基本都是侮辱性的,要么针对外貌,要么针对品行,几乎没有人把他当做“人”来看待,而他自身确实是具有动物性的。
卡列班卡具有对陌生来客本能的友善,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以及对生命情欲的毫不掩饰。然而,卡列班在教唆斯蒂潘诺谋害普洛士丕罗时,提到了“捶碎他的脑袋”、“敲破他的头颅”、“戳破他的肚肠”、“割断他的喉咙”等极残忍血腥的手段,以暴制暴的反抗方式并不能带来道义的正确和行为的合法性。他缺少教育,尚未开化,即使普洛士丕罗教会卡列班的语言已足够卡列班来痛骂普洛士丕罗自己,但他仍然不被当做“人”看。这是我认为的卡列班的可悲之处之一。
其二,我认为,卡列班才是这座荒岛真正的主人,他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这座荒岛,他对荒岛有着深厚的感情,知道荒岛所有的秘密,对着荒岛上的一切爱得深沉。如果说爱丽儿的音乐是天籁,那么只有卡列班才听得懂。他说:“岛上充满响声、声音和甜美的曲调,带来愉悦,有益无害。有时成千的弦乐在我耳边鸣响,有时是无数的歌声,如果恰逢我从酣睡中醒来,歌声会再让我睡着:于是在睡梦中,层云好像分开,财宝似就要掉在我身上。当我醒来,我哭着想再梦一次。”
在普洛士丕罗和密兰达到来之前,他骄傲地宣称自己是荒岛的国王。后来他又试图推翻普洛士丕罗。但是,当他把斯丹法诺奉若神明的时候,他又陷入了另一个深坑。当他自我作践,请求亲吻斯丹法诺脚尖的时候,他使自己变得极其可笑。好像只要能够得到一些回报,他就甘愿卑躬屈膝地侍候任何人。明明他才应该是这荒岛的主人,他却要对这些外来的人奴役,更可悲的是,这些人离开这座荒岛的时候,他好像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信仰一般无所适从,这与他骨子里带有的奴性息息相关。
忘记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历史,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以外,都是假的;小说,除了时间地点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荒岛上的一切看似虚幻,实则对应真实的现实;这部剧如果说是虚构,那么发生的事件皆在历史上有所对照。“有一类游戏是很吃力的,但兴趣会使人忘记辛苦;有一类卑微的工作是用坚苦卓绝的精神忍受着的,最低陋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这段话虽然在文中被费第南用来表白爱意,但是高三的时候我却用它来激励自己。
“我们都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当普洛士丕罗施展魔法时,莎士比亚也用舞台给我们设置了一个迷梦。这种种神秘、巧合和奇遇“距离现实生活特别是莎翁时代的英国社会越来越远……好像有意加强艺术情景和实际生活的对照,特地提醒人们不要把现在和未来混为一谈”。
悲剧不以悲剧结尾,不代表它不是悲剧。一切看似可笑的表象,内里都是可悲的。
莎士比亚暴风雨读后感500字相关文章:
★ 《莎士比亚》读后感600字5篇
★ 初中读物《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 悲惨世界读后感500字小学范文
★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 《雷雨》读后感500字大全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500字6篇
★ 雷雨读后感500字6篇
★ 一本书的读后感800字5篇
★ 《雷雨》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 中学生《哈姆雷特》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