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注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地域。
就是这样的一块福地,从延安的窑洞中先后走出了毛泽东和习近平两代领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播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一片黄土地,两代领航人,造化钟灵的神奇土地让人感慨。
1969年初,冬日的阳光照在陡立的黄土山上,16岁的习近平背着自己的书箱和五六个知青伙伴一道,沿着贯村而过的小河来到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村落——梁家河。40多年后,这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知识青年,成为带领中华民族复兴图强的领路人,以轩昂的气度,叩响了新时代的大门。
读《梁家河》最能读懂脚踩在土地上的踏实。初到梁家河的少年习近平初识土地,他和同年龄的所有年轻人一样,有一种适应的恐慌、生存的挑战。这时候的土地在他们眼里是陌生严峻的。走不掉,怎样留?乡亲们会怎样接纳他?他们要怎样生存下去?怎样与大地赤诚以待?
土地赋予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梁家河的土地深处的热度也给予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懵懂中,少年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们很快融入到当地农民生活中。他们学着肩挑手提往黄土地中挑粪,他们尝试着在山沟坡梁挖沟平地,他们消化着玉米糠面做成的团子,他们适应着睡跳蚤横行的窑洞。手上打出来了一层层血泡,肩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是正是这粗茶淡饭将这批年轻人养活得结实、宽厚起来。同时,一种来自黄土地茁壮泼辣的生命之力逐渐汇集,这大地的滋养力量很快贯通少年习近平的血脉中,让他骨头更硬,个头更高,信念更坚定。力量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去,这应该就是最好的诠释的初心吧。
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成长起来的习近平的领导才能,在苦干实干中勃勃点燃。他全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书本上的智慧和黄土地的气息一结合,梁家河发生了千年不曾有过的改头换面。
看到村民在瘠薄的山上种庄稼,年头吃苦到年尾,打到的粮食却不够糊口。他兴起了打坝淤地的念头:没有土地,就创造一方土地!打坝时,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清理河底的冰碴和冻土,看着这虎虎生气的后生,乡亲们争先恐后干劲冲天,很快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梁家河的村民吃了几辈子的河水,咽得下这艰难苦涩,习近平却放不下这份艰辛。他就不信梁家河的黄土地上容不下一口水井。习近平很快又组织起村民选址挖井,这次还是他第一个下到井里掏泥土、清石头。大口井汩汩清水蓄满时,全村人欢天喜地都像是过大年,干净清冽的井水喝了心里甜呀。外村开一个会回来,习近平收获不小,他听说沼气池的方便经济,没有太多的迟疑,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几里外的村庄学习取经。大多数人取经学习时都是看看问问就走了,习近平却是跳到沼气池中,用手一寸寸地去咂摸沼气井建成的道道,回去后便和村民们一起挖沙子、背水泥,初步构建让村民步入“现代化”的梦想。
承载着美好憧憬和实用的沼气池,至今还能使用,更重要的是,这一桩桩变革给梁家河村民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带来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息……当年的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几年时间,却干成了梁家河人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子。走在前、干在先,干一件成一件,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正是共产党人长风万里的浩荡风范。
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梁家河精神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的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历练,为中国人修身做人、干事创业树立了标杆。正如总书记所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从远古神话传说到今天的乡镇村庄,人在土地上踏实的耕作、坚定的生存都是人类繁衍生息历史上最重的一笔。当年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如同陕北高原上所有村落,贫瘠平凡的不动声色。让黄土地神奇起来的是山的博大,是水的延绵,更是人的精神气血的盈旺。
这些,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