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

悦读网-读书,分享!

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2022-08-18 04:57:09

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读者展示了鄂温克人百年生存现状及沧桑历史进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1

这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纪录史,描述了一个古老神秘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受馈于自然,以野兽为食,古树为具,驯鹿为车;又回赠予自然,尊敬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望见星空,伴着星星入眠,混有阳光与月光的火种延续这一个个灵动的生命。饮泉露,祭天神,野蛮中流露出生活的灵性;升篝火,跳神舞,粗狂下展现了善良的本性。

眼前是一条金色的河流,远处的山头紧紧抓住那即将沉落的残阳,柔和的日光洒落在老人松垮祥静的脸庞上,身旁有几头白鹿正低头啜饮。她——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正如她坦然接受风沙掩埋了这个民族,而不得不加速消亡的事实。

先进必然取代落后,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生存角逐,而人类应该尊重这世间万物。我想,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2

在作家的笔下,这些爱来的那么自然,就像山川爱着河流,蓝天爱着白云,像鄂温克族人爱着洁白的驯鹿。他们的爱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神。他们的玛鲁神是自然的化身,忠诚地佑护着一方生灵。他们用树枝、木头和兽皮组成神偶,这些神偶只有萨满才能亲切接触,绝不容凡人丝毫的冒犯。尼都萨满的跳神可以让失去光明的人重见天日,可以让孩子的疥疮飞块地结痂,可以让日本人的伤痕消失的无影无踪。妮浩的跳神则几次使垂死之人起死回生。神的力量和他们天性的善良合为一体,与其说是邪恶惧怕了玛鲁神,不如说是为他们的善良所击倒。但我知道这种说法,一定会激起所有鄂温克族人的强烈反对。神,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他们的驯鹿和氏族。他们深信自己的神来自于他们生活的山林,他们的幸福就在山林中,而他们的前世都是山林中的动物。每次获猎而归,庆贺的首要仪式就是祭奠他们的玛鲁神--庄严、圣洁而神秘。

死,这一主题的贯穿始终,使得这个原生态,远离现代污染和纷扰的古老民族,也处在一种无法抗拒的苍凉和悲怆之中。无所不能的玛鲁神在挽救生命的同时却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生与死的联袂像是一种图腾。

尼都萨满最终也没有赶走那场瘟疫,这不但夺去了大量驯鹿的生命,也夺走了我们至爱的亲人林克。

妮浩,一个单薄而文静的女子,却受了神的指使,担负起对整个氏族的佑护。发生在她身上的生与死的交替,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部分。为救一个生病的孩子,失去了长子果格力;为救去跳神遇到危险的妮浩,折断了她的黑桦树;为救那个暴躁、野蛮又酗酒成性的马粪包,枯萎了她的百合花;为救一个偷他们驯鹿的少年,夭折了腹中的生命。每一次亲人离去,是任何雨雪都无法比拟的灾难。

和这个氏族有关的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向同一个归宿。在强大的生老病死面前,他们一样表现出人类的软弱和无力。

不可抗拒的,还有整个民族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她们分批下山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他们赖以生存的山林逐渐被砍伐,她们不适应新环境的驯鹿在逐渐减少,他们世代相袭的生活习俗和自然崇拜正在以洪流般的速度被改变。因政治而造成的人为伤害,曾是飘在这个古老民族上空的一层乌云。大自然和谐与现代化的破坏杂糅在一起,人性的温暖和命运的凄清,描绘出一幅壮美的鄂温克族民族画卷。

诚如,作家在跋中所言:"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生存。"

这种深刻的人文思考兼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问,是作家宽阔的写作情怀,更是崇高的文字使命。在整部书轻松叙述的基础上,更增强了主题内涵的冲击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3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让我一直从九月读到十月,又到十一月。小说精美的语言、曲折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它采用一个九十岁的女人的自述,描写了二十世纪时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这些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命,生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他们随驯鹿逐食而搬迁、游猎,记录了民族中神秘的部落文化和与大自然及其他人群的生命抗争。在生命的不断更替中、在时光无尽的流逝里,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感动人心的故事情节。

这部书记录了近百年的历史,是鄂温克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同时,在作者的描述里,这部生硬的历史片又充满了众多的挚爱:有父母制造的风声、有我和两任丈夫的爱情、有众多子女们的爱情、有两个萨满对部落众人博爱、有朋友间的厚爱、有……,这些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沉醉其中。同时,民族部落的特殊性:乌力楞、萨满、驯鹿、跳神、岩画、木库莲、狩猎、蹲仓、树葬等等,为读者这个呈现出一幅幅从未感受过的画卷。整部作品共分四个部分,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以此来寓意生命的意义,“我和雨和雪都是老朋友了”,等等,象征着对大自然流逝规律的墨守与遵循,作品中众多生命的生与死,也揭露出事物及自然的更替交换,“唯有自然是永恒”的道理。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是我自己,一个女人生长的历程。二是我的家族中的角色。三是部落里有特征的人物。其中,对于两个萨满的描写,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血肉痛息之情。同时,随着外界人群与自然灾难的来临,部落中也发生了更多的故事,涌现出面对生死、面对痛楚、面对有无的抉择。从清晨到半个月亮,整个鄂温克民族正由兴盛走向消亡,从山林转向村镇。而他们,也正在接受着这种生死命运。最让人可悲的,带给这种文化消亡的力量,不是自然中的瘟疫、不是自然灾害、不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不是国民军,而是某种要求转化为文明的力量。

这种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林里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同时,整个部落也在沿续了相同的情形:进化、发展、衰落、消亡。如同小说的四个主题:从早晨到半个月亮。可就在悲伤的同时,勇敢与勤劳的鄂温克人,又深怀着大爱,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柔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女人的男人,你一定要去读这部书,因为它如同一个曼妙的女子在对你轻声耳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男人的女人,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里面有个女人在对你讲述一个个悲壮、感动的爱情故事。如果你不喜欢什么男人和女人,那么你不得不去读这部书,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世界和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4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之后,很想在豆瓣上写个书评,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强,读的过程中一直被代入,所以太多的情感一直积压在心中,说不出口又难以消散,只能在读完部分的间歇,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和心绪,待稍作平复,再重新翻阅。

书中让我印象颇深的人物有主人公的姑姑依芙琳,她算是个悲剧人物,她在出嫁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坤德早已有了心爱的女人,而他不敢大胆追爱,选择屈服,她也因此生下了儿子金得,但她从此怨恨他的丈夫。不得不说,文中的依芙琳是个倔强而真性情的女人,她无法接受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作丈夫,怨恨了半辈子,又将她对于人生的看法再一次倔强地施压在她儿子身上,为她儿子订下婚约,是他不爱的歪嘴女人,她儿子金得也因此在新婚之夜选择结束生命。我想,在她看来,她儿子无疑是勇敢的,不同于她丈夫,敢于追随自己所爱,她一直告诫她儿子,你越深爱的东西,只会离你越来越远,那爱与不爱都没什么好下场,对于她的话我无从评判,从她的遭遇来说,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而从情感的角度,这句话似乎又有很大的曲解,大概,爱与被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区分的事情吧,爱人的人与被爱的人,也无从区分,谁得谁失,也并非只有唯一,只有掺杂其中的人内心那些隐藏深处的情感可以解答。但我可以确信,依芙琳心中是渴望爱的,得不到,也让她那颗想爱的心畸形了,于是,痛苦延续了。

而氏族中另一女人玛利亚,起初跟哈谢一直生不出孩子,公公迪西喝醉酒的时候常埋怨她,而她只能掉泪。迪西在一次野外与狼搏斗中失去了一只腿,从此只能待在帐营中,依靠别人打回来的猎物,他的心中有着对狼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养了一只鹰,他把希望寄托在鹰身上,祈祷他的战鹰能为他报仇,为此日日训练它,终于在一次粮食短缺、狼群出没的夜晚,他与他的战鹰在与狼搏斗中死去。在迪西死去不久,玛利亚也终于怀孕,生下了儿子,他们将他取名为迪西,或许是纪念吧。迪西成人之后,娶了金得留下的寡妇,也就是那个歪嘴女人杰芙琳娜,或许是出于同情,又或许是真的爱吧,玛利亚因此与金得之母依芙琳结怨,认为是伊芙琳导致她的儿子娶了寡妇,她也讨厌她的儿媳。杰芙琳娜再嫁之后也几年未生子,因杰芙琳娜在一次劳作中无意间跨过了她丈夫迪西的镰刀,玛利亚觉得触犯了神灵,生下的孩子会是个傻子,而在那之后她确实怀孕了,但玛利亚却强迫她打掉小孩,最后杰芙琳娜顺从了玛利亚,在草地上滚下来,失去了小孩,此后她再也没有怀上。面对母亲与妻子,迪西心里也很痛苦难受,但他始终隐忍着保护自己的妻子。之后玛利亚日渐醒悟,也悔恨着,然而至死她也没有自己的孙子。最终在迪西由于不能打猎认为自己是废人而开枪自杀之后,杰芙琳娜也因此殉情,到死,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小孩。在我看来,玛利亚何苦将痛苦延续,我曾以为会像玛利亚的公公死去之后玛利亚有了小孩那样,杰芙琳娜在玛利亚死后也会因为某种救赎而怀上小孩,其实并没有,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因为她们所做的只不过把自己的痛苦延续了,这让我想到,宽容是何等重要,痛苦只会无限度地带来痛苦。

书中还有一个悲情的女人,则是妮浩。在尼都萨满去世三年之后,妮浩接替了他的神力,成为新的萨满。每每她用自己的神力救活一个人的同时,她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在另一场灾难中死去。妮浩在面对选择“自己的孩子”生死和“别人的孩子”生死的时候,是痛苦而无奈的,依芙琳劝她多想想自己的小孩,她何尝不想呢?如果可以选择,她怎么愿意让亲生骨肉离去,可是从她接替了萨满之位起,便注定了她的一生只能是牺牲,为了结束痛苦,她甚至选择用麝香来绝孕,可是她丈夫鲁尼的眼泪让她放弃了这一念头,她爱她的丈夫,她必须给她丈夫再生下一子。可以说妮浩和丈夫鲁尼同样是痛苦的,鲁尼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作为丈夫,他必须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妻子,妮浩作为萨满,救人是她冥冥之中的使命,而面对自己的孩子相继离去,她的内心也是被撕裂的,她作出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牺牲。作为读者,我们或许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为环境因素吧。

对于前一位萨满,文中的尼都萨满,主人公的伯父,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高大的。在与弟弟林克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达玛拉之后,他们的父亲让他们通过射箭一较高下,赢的人可以迎娶达玛拉,而他输了,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文中后来通过他们的妹妹伊芙琳之口说出,当时没射中的时候尼都萨满显得很从容,我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从那之后他不再打猎,他当时那一箭是有心射偏的,或许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人。当弟弟林克去世之后,他有想过跟主人公的母亲达玛拉再续前缘,可是世俗的礼节不允许他这么做,身边的人都在有意地暗示阻挠,于是他只能把内心深处这一份情感埋藏起来,化作亲手制作的一条色彩明亮的羽毛裙交予达玛拉。而达玛拉,在林克和尼都萨满两兄弟之中,她给出的答案是两个人随便一个都可以,说出的话很随意,可是我想,可能她自己也没有对谁有特别多的情感归依,对她而言,两个人都可以是好的生活归宿,我相信她内心对两个人都是有情感的,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爱她的男人,她不需要作出选择,也不需要衡量自己内心的情感轻重。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幸福而有傲气的女人。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是拉吉米,主人公丈夫拉吉达的弟弟,在一次逃离的路上因为一匹突然发狂的马造成的意外,他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在一个换取货物的途中,他意外收养了一个女婴,也就是马伊堪,他把自己生活的重心都转移到了他唯一的女儿身上。他太过爱自己的女儿,不允许任何的男人示爱于她,因此马伊堪直到三十岁了仍然没有出嫁。在我看来,马伊堪是爱她的父亲的,她非常感恩,因此她也不忤逆自己父亲的意思,眼睁睁地看着她自己心爱的男人结婚生子。直到后来她肚子里有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在生下孩子之后,她选择死去,留下了这个孩子,也就是西班,陪着她的父亲拉吉米。相信在马伊堪的心里,她是痛苦无比的,她有自己心爱的男人,可是同样的,她也爱她的父亲,她知道自己不能追随自己所爱,早已有了离世的决定,可她不愿意她父亲孤单一人,于是她给父亲留下了一个小孩,陪伴着他。在爱与被爱中,我们是何等自私。

我的见解是有局限的,我没有写整个大环境造成的后果,而用一种比较感性的思维来看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文中部分人物的解读,我浮现脑中的是爱、宽容和救赎这几个词,而这几个词都关乎爱与被爱。在爱与被爱中,我们似乎被赋予了某种权利,我们都感受得到爱,可是我们却没有弄懂爱,因为被爱,我们一意孤行地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到了我们爱的人身上,你以为这样做是好的,是对的,可是我们爱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因为被爱,我们的心畸形了,没有了尊重、理解和感受,没有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感受所爱的人灵魂深处振动的频率,也就没有理解,只有因爱而来的无限度的痛苦。少数民族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包容和温暖,如作者所说,大自然向他们敞开了美好而和谐的一面,也给了他们严酷而凄清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与无奈。特别喜欢作者迟子建说的一句话:“如果说山峦给予我的是勇气和激情,那么大海赋予我的则是宽容的心态和收敛的诗情。”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爱人也要宽恕人,只有爱和宽容,才能让你的心灵得到永恒的救赎。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300字5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病。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