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维特的青年的爱情与生活悲剧,其实也是作者歌德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平凡的情节,却深藏着不平凡的精神,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宣泄出了一个还不清楚自己人生目标的青年人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1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面对如今压力如此大的生活?难道是犯了错,将错就错?还是说为了一个问题,可以用谎言当挡箭牌?不,在这本书中给到了我准确的答案。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它讲述了少年维特1771年5月4日至12月6日点滴生活的所有记录,揭露了当时德国的丑陋社会,让读者对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有了新的认知。
一、少年维特向往美好
维特放弃一切,在繁花盛开的季节带着父亲留下的遗产来到了晨曦暮露的小山村,当他被美丽的山谷吸引,感受花木的生机,聆听潺潺的流水哗哗唱歌时流露出欣喜的神情,当他愿意坐在辽阔的草地上用画笔记录每一次最美的瞬间时,我体会到他憧憬的美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可如此悠然自在的生活到底什么是他的烦恼?随着一页页纸的深入品读,原来是他深爱的女人绿蒂已有未婚夫,可他明知是错爱,依旧不愿放手。这是他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关上的第一个扇门。绿蒂在他心中是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托,她温柔知性,待人善良。
二、迷失方向自我毁灭
绿蒂已有未婚夫,这无法改变的事实让维特迷失了正确的方向,让他受到了五雷轰顶般,甚至是绝望般的打击,沉迷于痛苦中无法自抜。在职场上,因受不了主使对他的鞭策,以及人际关系上的腐败,不愉快的情感和没有兴趣的工作在维特心里扎根越来越深,使他的精神世界完全被摧毁,往日的生气勃勃早已灰飞烟灭,原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被现实无情打破,让他要辞别人生的决心在脑海里越来越占上风。最终,维特选择了自我逃避,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种最让人惋惜的结局!
三、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根到底,在我的眼中,最开始的维特是一个好少年,可是他没有把握自己的生活,不会正确地抉择自己的命运,没有为自己的生活画龙点睛,面对困难,他毫无反抗的选择了放弃,而不是用行为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可能永远是风平浪静,偶尔总会有波澜起伏,会时有陡峭的山峰,时有低落的崖谷,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因为维特的内心被困难给折服,停止了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脚步……
回顾自己的生活点滴,每每遇到一个难题,一次挫败,一次不满意的答卷时,我也曾想过逃避,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就是一块警示牌,教会我如何把握当下,如何在人生的分岔口走向对的那条路。这个警示牌将像影子一样伴随我一生,促进我不断成为更优秀的人。我曾经看过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意志坚定,理性地对待问题,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想,这应该就是打开维特心灵之门的正确钥匙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2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
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他还喜欢诗人荷马和莪相,因为他们都来自名间,而且作品也很贴近生活。
后来,有一次在一次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乘车到乡间聚会地点,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儿得知,她有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表妹早已定亲,千万不能迷上她。一开始维特对这并不在意,但见到了绿蒂后,维特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对绿蒂一见钟情了,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还让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维特叫哥哥,以至在舞会上,绿蒂还和维特一起跳了舞。从那以后,维特就经常去绿蒂家,还和绿蒂的弟妹们的关系很好,他经常给绿蒂的弟妹们讲故事,而绿蒂的弟妹们也将维特当成他们的亲哥哥。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绿蒂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回来了。
一开始,阿尔伯特对维特很好,他俩也像亲兄弟那样,形影不离、无所不谈。可到了后来,外面就出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而阿尔伯特知道这些后也对维特渐渐冷淡起来,这也致使维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在外地结识了博学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为世俗的观念,导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过多地交往。这致使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工作无聊从而辞去了宫中的工作,又回到了乡间。
但这时他再到绿蒂家的处境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开始烦厌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很信奉阿尔伯特,认为他的话话句句是对的,尽管这些话有些是对她没有的好处的,所以她也开始有些表面排斥维特。但维特依然痴心一片。这导致再后来阿尔伯特跟绿蒂再私下说叫她告诉维特以后尽可能少来他们家,尤其是最好在维特结婚后再来。
于是在12月20日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前不要再来她家。但过了两天,维特有来她家找她,还给绿蒂念了自己翻译的莪相的诗歌,这导致最后他俩都哭了,而维特也乘机抱住了绿蒂。在绿蒂不断请求后才放开,气得绿蒂说,“维特,你以后在要别想见到我了”后,维特就彻底绝望了,他向绿蒂说了永别后就走了。圣诞节前夜,维特留下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第二天上午仆人发现维特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已没法救治了,当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昏倒,毕竟,一个能给他许多快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而维特的葬礼由于他违反了基督教教规,所以没有任何教士给他送葬,只有他的总管和几个儿子来了,甚至连阿尔伯特也因为当心绿蒂的生命也没来为维特送葬。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3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尽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往了的就让它过往。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往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轻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假如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往生活,人生就会轻松很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换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往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轻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轻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轻易过往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足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往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看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往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往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痹。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回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往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往,咀嚼失往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往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往的永远失往,未来的变化无常,假如要想把握生活,要想进步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4
有评论家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使作者歌德从“德国的歌德”成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人么对这本书的批判和控诉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本典型的资产阶级毒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许多青少年由于读了这本书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作品反而受到吹捧,甚至有人说自杀的人越多,说明这本书越有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多么自私、残酷和荒唐!一个作家可以只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而不顾任何社会道德责任、甚至不惜剥夺读者的生命!”
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本书才是客观公正的,我想这不是我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决定的,所以我决定不让这个问题来打扰自己,我想,只要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或有所快乐,这样的书就可以说是有价值的吧?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起曾在网上与朋友争论的话题: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于是忍不住想到用这本书中的故事做一个案例来分析一番,顺便也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作一个交流探讨。感性派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爱情的枷锁,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还有一种爱情感性派甚至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就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说出具体的爱的理由,爱情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纯洁了。”这样的爱情观之所以会得到流传,我想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没。爱情真的是这样糊里糊涂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维特对绿蒂的爱情,看看这份让他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爱情是说得清的还是说不清的。
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是在她的家里,书中写到:
“正要进门,一幕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前厅是六个十一岁到两岁的孩子围拥着一位容貌可人的姑娘,她中等身材,穿一件简单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她手里攥着一个黑面包,根据周围孩子的年龄和胃口一块块切下来,均匀地分给他们……”
书中告诉我们,绿蒂是法官的长女,自从法官的妻子去世后,绿蒂接受了母亲的临终嘱托,像母亲一样照看八个幼小的弟妹,那时最小的弟弟才两个月。所以作者通过这个景象展示的不仅是绿蒂的外貌美,还有行为美和心灵美。所以这个景象顿时就让维特的“整个灵魂都停留在她的容貌、声调和举止上了。”
接着,维特又发现绿蒂喜欢读书,而且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标准与自己的非常一致,彼此交谈是一见如故,然后接着发现绿蒂和他挑起舞来也非常优美、默契,连钢琴也弹得非常棒。最后发现绿蒂不但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充满爱心关怀备至,还像天使一样去关怀那些贫穷的病人和临终的老人,陪同他们或度过病痛、或安然去世。这一切的一切使维特非常理性地得出一个结论:绿蒂是这世界上最完美无缺的最值得他爱的女人。书中是这样表达维特对绿蒂的判定的:
“她那么有灵性,却又那么纯朴;那么刚毅,却又那么善良;操持家务那么勤劳,而心灵又那么宁静。”
“在我心目中,她是神圣的。在他面前,一切欲念都消失了。在她身边的时候,我始终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似乎我已经神魂颠倒了。她有一支曲子,这是她以天使之力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那么纯朴,那么才华出众!这是她心爱的歌,也是她的心声。她只要奏出第一个音符,困扰我的一切痛苦、混乱和郁闷就统统无影无踪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特不但对为什么爱绿蒂清清楚楚,就连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种种感觉也写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观点,反应的并不是爱情的本质状态,而只是由于某些处于爱情状态下的人们缺乏充分表达的能力才使他们觉得说不清道不明,一旦相爱的人们都具备了充分的表达能力,爱情、没有表达不清的。
爱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爱情,越令人刻骨铭心。“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爱情和痛苦的爱情的因素之一。当维特的爱情被控制在理性范围内的时,他感受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和快乐,当他试图冲决理性的束缚时,他就感受到了痛苦和绝望。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若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过得最好,最幸福。像我现在所处的困境,既优美,又让人心悦神怡,这是不易多得的。啊,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这话说得对——我是这可爱的家庭的一员,老人爱我如子,孩子爱我如父,绿蒂也爱我!——在就是厚道的阿尔贝特,他没有以脾气怪嫡和举止无礼来打乱我的幸福,他待我以亲切的友情,在他心目中,除了绿蒂,我就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了!——威廉,我们散步时彼此谈着绿蒂,真是一大乐事。要是听听我们的谈话,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此种关系更可笑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时常为此而泪下。”
如果我们把爱情比着高山流水,那么,理性就好比是大河的两岸,流水只有在两岸的规范下流淌,才会给大地带来幸福和快乐,流水也才可能流得更加长远直达大海。流水如果不受两岸的束缚,就只能给大地带来痛苦和灾难,也往往不可能流得太远就会消失,更无法到达大海。
维特对绿蒂的爱情可以说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激情,他越是理解他爱她的理由,越是被她所吸引,他越是被她所吸引,越是知道不应该爱她。如果这时候理性能够战胜感性,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局。遗憾的是被激情烧毁了理性堤岸的维特终于选择了吞枪自杀的下策。
他杀死了他自己,也等于从精神上杀死了他所爱的绿蒂和阿尔贝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血的警示: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是多么可悲和可怕。
《少年维特之烦恼》心得体会1000字5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