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撒哈拉一定更迷人,浩瀚无尽的夜空中闪烁着无数明星,而三毛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她笔下的撒哈拉狂野温柔神秘又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她赋予了撒哈拉新鲜的生命活力,牢牢地把我吸引着,犹如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引着你无数的遐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
第一次读三毛,选中了这本早有耳闻的《撒哈拉的故事》,豆瓣评分9+的书果然名副其实。书中写三毛与先生荷西的那些事,平平淡淡,但恰到好处的流露出荷西对三毛的情意。荷西不
会说什么甜言蜜语,但他实实在在为三毛做了许多,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就会知道这种真情切意多么可贵。读到荷西陷入沙坑的时候,心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虽然知道荷西不是因此去世,但还是边读边祈祷着一切相安无事。一般经历过这么危难的情况,大多数人惊魂未定,再也不会以身犯险。所以三毛是勇敢疯狂的三毛,她还是决定再来找化石;荷西是深爱三毛的荷西,就肯陪着她一起疯。
读完哑奴,心里就像被堵住了一样难过。在这个不许离婚的沙漠里,居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养奴隶。他们的命运,从还未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他们没有自由,只能服从主人的命令。可是哑奴却是那样一个憨厚老实、勤劳恳干、知恩图报的人,他懂得感激,帮三毛他们做过不少活,比那些只知道借东西的邻居们不知好多少倍,可他却偏偏是个身不由己的奴隶。他是主人交易的物品,他被带走以后还能再回来守护这个还算幸福的家吗?他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吗?他还会再有多少任主人呢?想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生而平等,读起来更感其悲凉。撒哈拉威的女人也好可怜,就算生了病快要死掉都不能看医生,生孩子需要接生也不能看医生,就因为医生是男性。她们连最基础的计算和常识都不懂,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生了孩子的也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深入人心的男女差别观念限制了她们领略大千世界。
十岁就被通知要结婚,还是父亲包办的婚姻,连要嫁的人是谁都不清楚,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嫁过去,然后父母会收获一笔嫁妆费,这种脱离了恋爱与感情的婚姻,让我感觉能像是人口买卖。女人们在撒哈拉威毫无地位,这种以风俗为借口的歧视和欺压,让我隐隐的有些愤怒。像沙伊达这样受过教育的女人,居然被人们一致排挤,居然遭到其他女人们的恶意揣测恶言相向,最后还被卑鄙小人羞辱而死,真让人愤慨。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受害者对被害的不反抗甚至认同,莫过于受害者助纣为虐自相残杀。
我想我是不能像三毛一样待在这个大沙漠的,我无法放弃我自小树立的三观去一味符合他们毫无道理的风俗,看到居民们执迷不悟、顽固不化,我很可能会气死在那里。虽然我也很想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但有些事情,无法用景色来弥补。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
看完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很有感触。这本书主要讲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去了撒哈拉大沙漠,他们在撒哈拉租了一个房子,在哪儿和邻居发生的;和撒哈拉威人发生的;和沙漠军团发生的;三毛和荷西发生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三毛的文笔很幽默,特别是第一章,看得我哈哈大笑。三毛的描写也很细致,一个小表情,一个小动作都写上去了,这点我们要学习。
看了《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故事,我也对在撒哈拉居住的人有了简单的了解。他们叫撒哈拉威,如果别人用语言伤害了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撒哈拉大沙漠很缺水,迎接他们的只是黄沙。但三毛、荷西还是要坚持,面对这么不好的生活,还留了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装扮的很漂亮、很有情趣,别人都说他们建成了艺术宫殿。三毛和荷西在那里结了婚。也成了名人,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身上有新奇的东西,都跑来跟她借,如:红药水、刀叉、肥皂……借了也不还,不借还要骂你。撒哈拉威人有很浓的体臭,那些人几乎四年洗一次。有一次,三毛找到一个洗澡的地方,叫“泉”,结果里头臭气熏天,虽然被人热情接待,但是根本受不了,三毛还是在家里洗澡。一直这样,三毛、荷西一直住在沙漠。
这就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
《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生活的一系列的事,因为一次看到了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中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莫名其妙的感应到了前世的乡愁,于是便去了撒哈拉生活,而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的跟了去,他们也在沙漠中结了婚。于是,撒哈拉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趁着这个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书中写了一系列的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和《白手成家》。这几篇写的是三毛初到沙漠以及与荷西结婚的故事。
《白手成家》写了三毛与荷西初到沙漠,来到沙漠,他们得有个新家,荷西租了所房子,于是他们就开始布置新家了。在沙漠里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尤其是淡水特别稀缺,可三毛并没有抱怨沙漠,她只是认为在适应沙漠生活遇到一些挫折罢了。她用一些简单的工艺品,一些木板做的家具,装饰出一个沙漠中最美丽的家。荷西去上班,为他们的生活赚钱,为了赚钱,他日以继夜的工作,常常不能回家。为了家,为了生活,谁不是这样呢?即使在现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也并非那么容易,可相比在沙漠中那样艰苦的生活,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自己可以生活在这个年代。
在沙漠中也不是非常枯燥的,如三毛与荷西结婚后有了一个月的假期,还有许多的补贴,让他们在一段艰苦的生活后获得一次蜜月。这一次他们好好的游玩了一次撒哈拉沙漠,并且深深的爱上这片荒凉的没有花朵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既使在艰苦,荷西也坚决不用三毛父亲给三毛的钱,并想把钱留着给三毛的父亲母亲养老,还想以后把他们接来,即便他们有多想来。在这可以看到荷西的孝心,荷西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因为三毛的父亲留了一笔钱给三毛,所以三毛想荷西不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多次想用那笔钱,可荷西却坚决不肯,节俭让他们渐渐适应了沙漠的生活。
说起他们两人结婚,这个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啊。《结婚记》把这一经过写下来了。荷西一直期盼着结婚,可把所有的文件弄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直性子的三毛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些填表格办手续了,荷西也很着急,可为了结婚,这些手续必须得办,他们只好耐心等待这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他们终于可以结婚了。他们的婚礼十分简单,他们没有穿华丽的礼服,荷西穿的是一件深蓝的衬衫,三毛穿的是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连去法院也是走路去的,荷西也开玩笑的对三毛说:“你也许是第一个走路结婚的新娘。”到了法院,看到法院的人都穿正装,这让三毛很不自在。三毛不喜欢弄得那么正式,对于结婚也是这样,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对于不喜欢的事,不会假惺惺的迎合,会大胆的表现自己。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这一品质,活的是那么的虚伪。
其实生活需要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不需要华丽的烘托,朴素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快快乐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不也比富丽堂皇的生活要好吗?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是留给自己经营与享受的,有追求不是一件坏事,可过分奢侈便成了浪费。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反而在平淡中过得精彩。婚后的生活也是简单、朴素,在简单的做菜吃饭中也有许多乐趣,三毛做的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荷西因为不知道粉丝是什么,三毛便跟他开玩笑,说这是“春天里下的第一场雨,在高山里冻成的”荷西也没有那么笨,不相信,可他还是开心地吃着。简简单单的吃粉丝中流露着两人的爱意,生活就是如此简单。除了米粉,三毛还做了许多东西,中国东西快吃完了,还做西菜,这让荷西很意外,又高兴。三毛做的菜,把荷西的大老板也吸引来了。
荷西与三毛的婚后生活就是那么简单,按三毛的话说,就是“夫妇生活总是在吃饭,其他时间便是去忙着赚吃饭的钱,实在没多大的意思”。其实平淡的生活照样可以过的很精彩,荷西与三毛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初到沙漠的白手成家,到在沙漠中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中间虽然有一些坎坷,可生活就是如此,不经历一些坎坷,怎么会有幸福。其实幸福也是很简单,两人相互爱着对方,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有时偶尔吵吵闹闹,就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简简单单的过一辈子,这也是每个人想要的生活。可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平,三毛的人生就是那么的坎坷。
读了三毛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这么一个真实平凡的女子,不带一丝的虚假,在作品中展现了她自己,可她坎坷的人生实在令人心痛。1943年3月26日三毛生于重庆,5岁随父母入台湾,13岁切腹自杀被救;29岁与一德裔男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身亡。31岁与荷西在沙漠结婚,36岁丈夫海底捕鱼意外丧生;1991年,48岁饱经沧桑的她以丝袜绕颈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终于她遇到了荷西,一个深爱着她的人,一个愿意陪着流浪天涯的人,可上帝却把他带走了。在撒哈拉,三毛与荷西渡过了一段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平凡,没有什么海誓山盟,还没好好的体验生活便永远的分离了,对于荷西的离开,三毛只有无尽的伤痛,剩下的也只撒哈拉沙漠中的回忆了。
三毛与荷西的爱藏于他们得生活当中。撒哈拉沙漠,这片荒凉的土地,三毛把她的思恋与乡愁都寄托在这片荒原,热爱着这片荒漠。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勇敢、潇洒、真性情的人。她对荷西的思念最终凝成一句话。
她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从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关于初中读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
进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书写的沙漠情怀。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岁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记自己的写作初心,无数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钟情的,始终是绚烂书海中的诗情画意。
当我拿起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时,内心就泛起了涟漪,我很想知道一个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许是前世今生的召唤,也许是为了寻找遗留的一缕孤魂,三毛,终于来到了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艰苦的,三毛与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两人同心,生活还算美满。两人爱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欢潜水,三毛喜欢写作,所以三毛就写了这么一本书,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闻异事,撒哈拉的人们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连当地的习俗也有些令人发指,三毛显得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从未放弃与这里的人沟通,因为三毛为人亲厚,懂得东西又多,又乐于助人,所幸深得当地居民爱戴。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勇敢,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撒哈拉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方,牵引着读者目眩神迷,深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