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黃疸高要怎麽辦呢?
健康咨詢描述:
之前的身體一直很好,可是最近幾天晚上也不知道怎麽回事睡覺總不踏實,老是醒來,有時睡覺也踏實。而且臉色越來越黃,尿也都變的很黃,食欲也不是很好,有時候吃了就吐出來。想得到怎樣的幫助:小孩黃疸高要怎麽辦呢?
健康問答/352℃/2025-03-24 18:45:18
病情分析、指導意見及優質解答: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周內可以出現皮膚黃染。這主要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決定的。如果黃疸的程度較輕,屬於生理性黃疸。家長不必過分緊張。生理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出生後4-6天是最黃的時候,7-10天以後逐漸消退。 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麵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複。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差,除可造成神經係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讓孩子的黃疸病情減輕,我們要提醒家長的是:在早期時我們要盡早給新生兒喂養,讓胎便盡早的排出,因為胎便裏含有很多膽黃素,因為如果胎便不排出幹淨膽黃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的特殊的肝腸循環重新到吸收到血液裏使黃疸增多。主要是看胎便從黑色胎便轉變為黃色胎便就是排幹淨了。另外一點就是要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判斷新生兒液體射入是否充足的辦法是看新生兒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兒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數不足,有可能他的液體射入不夠,小便過少不利於膽黃素的排泄。我們應當保證新生兒的液體射入,一般新生兒的胎便應當2-3天就排完了,這樣就能減少其黃疸的程度。 臨床上凡遇新生兒黃疸和溶血性貧血的病例都應想到葡糖六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兒黃疸,尤其在非高發區,更應注意。本病的臨床特點是嬰兒出生時並無黃疸,至24小時後黃疸才開始出現,同時有溶血的證據,肝脾不腫大。這些可與其他性質的新生兒黃疸相鑒別。進一步作有關G6PD缺乏的各種試驗,可明確診斷。 新生兒黃疸如有肝脾腫大,應懷疑黃疸和貧血可能是同種免疫或感染所引起。 因母子血型不合而發生的同種免疫溶血病,黃疸和貧血在嬰兒出生時已經存在。可作母子血型的鑒定和有關血清學檢查、抗人球蛋白試驗和有關G6PD缺乏的各種試驗,將這兩種疾病作出明確的鑒別。 本病的治療主要有輸血和光療。 ①輸血:血清間接膽紅素如超過20mg/dl(342μmol/L),需采用換血輸血。供血者須先作G6P D缺乏的過篩試驗,必須沒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輸血後加重和黃疸。避免親屬供血。黃疸不嚴重者不需輸血。 ②光療:患兒暴露於波長440nm的光線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防止核黃疸的發生,如核黃疸已經發生則可使其恢複快一些。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被光氧化變成無色物質,從尿和膽汁排出體外。這種治療簡便易行,有一定療效。一種簡便的方法是將40W藍色熒光管7支作為光源。將患兒置於保溫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將光源置於離體表33~35cm處,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麵積。光照時間大多為24~48小時,最長可達96小時。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液體補給(以防脫水)和護肝治療。經這種治療,皮膚黃疸消退和血清膽紅素下降均較快。 為了預防新生兒黃疸,應避免接觸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化學物品,禁用可誘發溶血性貧血的氧化劑藥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腦丸或萘的氣味。如果患兒是由母親哺乳的,其母親也要忌用氧化劑藥物,忌食蠶豆,忌與樟腦丸或萘接觸。 本病如不發生核黃疸,預後良好。但以後如與氧化劑藥物或蠶豆接觸或發生感染時,溶血和貧血可再發生。
(特別聲明:因不能面診,醫生的建議及藥品推薦,不作為診斷及醫療依據,本站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