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悦读网-读书,分享!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读后感/2023-11-04 13:02:48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玫瑰的名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

《玫瑰的名字》是一本有趣的侦探小说,这本书很好的讲述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而且也同时讲述了修道院里发生的六起案件。叙述者的导师-威廉在修道院里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修道院内不允许随便进入的藏书馆。

这本书和我看过的其它侦探小说相比,更加深奥。因为在调查案子的过程中,不仅仅只问关于案子的问题,还穿插介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使整个小说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真实感。僧侣生活在修道院,除了每天祷告,还有很多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井然有序,而且有明确的分工,这也是他们对上帝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而且威廉侦探在与僧侣们谈话的过程中,聊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宗教、草药学的偏多,而且多数和他们自己的工作有关。比如当中提到:“吃多了豆角会做噩梦”、“许多有益的植物服用过多反而产生负面作用”,让人忍不住想尝试一下。在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都富有哲理,描写生动,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威廉审问一些僧侣时,作者总是把每个僧侣的外貌神态都描写的栩栩如生,让读者有很强的画面感,甚至能想象出当事人说话的语气,情不自禁的对书中人物有了主观印象,好像面对面在和他们聊天。当然因为小说故事的特殊性,整个故事节奏不够紧凑,不会使人的心情随之跌宕起伏,看上去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这本书使我看到了,即便是上帝身边的僧侣,也不是完全善良的,也同样拥有人性的弱点。每当威廉访问他们案情时,很多人都表现得很轻松,一笑了之,但是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把他们心虚的状态展现给了读者,即便不是所有的僧侣都犯了罪,但他们似乎内心并不都很纯洁,一提到案件就畏畏缩缩,呈现出他们虚伪的内心。尽管最后抓到了犯罪的人,但是我觉得因为这些邪恶的人,使整个修道院都笼罩在一种阴险的氛围中,竟使那些原本善良的人被欺骗,甚至难辨真伪。在这样的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有犯罪的欲望和可能。这起案子揭开了弥漫在修道院虚伪的面纱,表面上诚恳的新人上帝的人,并不一定有美好的灵魂。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深奥,但把我带到了从未思考过的世界。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

今天终于读完《玫瑰的名字》。这本Eco的著作早有耳闻,但naive的我一直直觉是爱情小说,从来没有提起过兴趣。直到作者逝世,这本书重新成为热点,我才蓦然发现这是本糅合了宗教、神学、历史和哲学的推理小说。二年级上过中世纪历史之后对那个时代的宗教和君主的斗争愈发感兴趣,我又是重度推理粉,于是立马从图书馆借了这本厚厚的书。

全部读完,不得不赞叹这本书无论是作为推理小说而言还是宗教和哲学的思辨而言都是非常精彩的。作为推理故事,整个故事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开头起作者就通过william对修道院的观察提示数字的重要性。书分为七章,对应william和adso在修道院的七天,也对应天启里这七天每一天的经文。图书馆的构造对应着的trinity和saints。其实这些隐喻几乎遍布全书,无论是宝石还是图书馆的索引暗码,几乎任何物件都可以引申出隐喻,甚至最后整个案件的作案动机也可以理解成是因为对comedy有不同的引申和理解而产生的矛盾。猜谜本身就是推理小说非常吸引人的元素,再加上读者可以跟随william和adso一起担当侦探角色,就更加有意思。案件还涉及到了建筑的分析,有点像绫辻行人,以及密室,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开放式的暴风雪山庄。最后的谜底简单但令人赞叹,完美地应对了之前所有的伏笔。作为本格推理迷,这本书也是相当不错的体验。

但个人觉得,这本书最令我惊讶的地方,是作者异常冷酷的笔触。adso,作为年轻时经历了这个悲剧的僧侣,在晚年时复述他当年所看到所经历的事情。但令我惊讶的是,他的视角几乎不带一点个人感情,尤其是在描述他所见过的、尊敬的、甚至和他关系亲密的同伴和导师的时候。即使是很重要,很正面的人物,出场之后,adso就会紧接着,很平淡地告诉读者几十年后这个人的结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michael和william,尤其是william,这个像adso父亲一般的导师,adso却在叙述完他们的分别后直接告诉读者他听说william在十几年后死于瘟疫。简简单单一句话,纯粹是交代生平,没有悲伤或是遗憾的情绪。而这种淡然的冷酷和书的主题应对的极为合适,传达给读者的不仅是中世纪的残酷、宗教悲悯的表象下的贪婪和残忍,也呼应了最后adso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虚无心态。整个事件改变了他对宗教的解读,哲学作为人类思维的另一座顶峰,在许多方面强有力地否定宗教的合理性,但adso生在那个时代和那片土地,无法跳出宗教的网络。最后,他对死亡已经没有了年轻时那种回到上帝身边的美好期待,相反,他只是冷漠地看着不可知的那一侧,预想着无尽的黑暗和漂浮的灵魂。在宗教和哲学的天平上挣扎的最后,他也只能信服虚无。也许整个事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adso也说不定,他从此就没有办法再天真地信奉宗教,只能永远挣扎在神和人类智慧的顶峰之间。人生观和世界观突然受到不可调节的冲击,大概就是这样吧。

其实,作者本身也是个相当冷幽默的人呢。记得他写过《带着鳟鱼去旅行》其实是由他自己有一次买了条鳟鱼入住酒店,但最后因为交流问题而让编辑先生不得不付了高昂费用的故事。Eco在记述自己的故事时,仿佛也是第三视角,冷漠平淡地记述事件,在搞笑的地方适时地令人发笑,丝毫不带着自己经历事件时可能产生的沮丧、愤怒情绪。不过作家大概都像《代笔作家》里面远野丽莎说的那样有两个自己,即使一个跌倒在人生的谷底,另一个依旧冷冷地旁观着这痛苦,记述下来作为文学创作的材料。这样想来,果然只有相当犀利的人才能成为作家呢。

另外,《玫瑰的名字》里面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里面的教皇都是真是存在过的)。中世纪的时候教皇和君主为争夺权力分分合合,几度教皇都曾condemn君主,也几度君主围攻papal court。william和bernard gui就代表了这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啦。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

看这本书的契机,是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上看到有介绍,道长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文化人,而且以前也有用过他的《开卷八分钟》来选书读,多数都合我的口味,这次既然是他热推的,大概我是能够看得下去的。

果然,从图书馆借来后,当天晚上便开始看(我觉得这个书,多数的大部头,都适合晚上读,一个人悄悄地读)。首先,把书的结构弄懂。如开篇所说,这是一部手稿,是见习僧阿德索记录和导师威廉在一座修道院调查一连串死亡事件的前后经过,自然,从书本尾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其次,这本书的篇章体例,是按照七天里的做礼拜的时辰来断章的,这也就缓解了因字数繁多以及所涉及的知识复杂所造成的阅读障碍和疲劳度,铺叙开故事的同时也方便了读者阅读。再次,从书本的内容来看,它涉及较多的宗教知识,如译者所说,对于不了解的人可能看不大懂,像我就是遇到异教徒之类的叙述便粗略地扫一眼;还有,看完书之后,我发现我只记住了故事,而对于那些对高深学问的探讨部分,则记不住多少了。

那么我们光来看故事吧。小说开篇,写到威廉用他睿智的判断力,断定了马匹勃鲁内罗的去向,向修道院的众人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智力,因此赢得众人的尊敬,以及迎来了接下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事件前前后后总共是死了六个人。第一个:在藏书馆画书本装饰画的阿德尔摩自杀了。从对众人的询问中,威廉和阿德索了解到阿德尔摩死前曾和失明老者豪尔赫争辩过,关于基督“笑与不笑”的话题。第二个:翻译员韦南齐奥死掉了,脑袋倒栽在猪血缸里。威廉猜测他是被谋杀的,于是询问药草师塞韦里诺毒药方面的问题。第三个:藏书馆馆长助理贝伦加也死了。威廉和塞韦里诺发现他是被毒死的,随后,药草师记起很多年前曾失窃了一瓶剧毒药物。第四个:药草师塞韦里诺被杀,找到的书不见了。裁判官贝尔纳逮捕食品总管雷米乔。第五个:唱诗班,藏书馆馆长马拉希亚倒毙在地。第六个:修道院院长阿博内被困于藏书馆暗道之中,等死。最后一场大火,烧毁了藏书馆,烧毁了修道院。结束。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两点。首先,书里有插图,清楚明白地概略了修道院的建筑分布。因为是在晚上看这本书,所以每当描述到大雾弥漫的院内,尤其是那片墓地的时候,并且还有,当阿德索和威廉深夜探险藏书馆,穿过一个又一个房间,那扑闪的烛影与呼呼的风声的时候,我的心便紧绷着,仿佛亦身处在彼处;另一个要点就是藏书馆的宏伟建造,机关玄妙。其次,因为这里故事的发生地是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在里面的多是僧侣,包括年轻的见习僧。说到这里,我们大家肯定都会会心一笑,知道我要说什么,那就是它会出现“鸡奸者”——即男同,死亡事件自然也牵扯到这个原因。

老实讲,我之所以能看完这本书,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毅力。为什么是毅力呢?因为我不懂啊,然而我又要看下去,因为我想知道故事怎么发生怎么继续怎么收尾。很幸运我把它看完了,因为到后面你才会有一种想要拍案大呼过瘾的冲动。你且听我说来。为什么他们会死呢?全都是因为一本书。注意哦,仅仅是一本书!那么,什么样的一本书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不得不感叹,多么伟大的求知欲啊!剧透一下,这里,亚里士多德躺枪了。下面,就要讲到豪尔赫,一个早年博学多识的瞎眼的“敌基督”,终极大boss。

豪尔赫是早年管理藏书馆的人,因为瞎了,所以找了听话的马拉希亚做傀儡。尽管瞎了,其实他实质上还是管理着整座修道院。(藏书馆馆长会接替升为修道院院长)。阿德尔摩自杀,这是真的完全出于他本人的意愿;韦南齐奥的死,是因为他把豪尔赫藏在藏书馆里的书偷拿出来看,而这时候书页里已经被豪尔赫涂上了剧毒(塞韦里诺失窃的毒药),于是他中毒而死;贝伦加死在水中,纯属偶然;豪尔赫欺瞒马拉希亚贝伦加和塞韦里诺关系暧昧(马深爱着贝),于是马拉希亚把塞韦里诺给杀了;马拉希亚死因同韦南齐奥,被书毒死;阿博内则是知道了豪尔赫的身份后,进藏书馆,后来则被他困在暗道里(玄妙的机关),等死。

书里还有一大深得我心的是那些奇妙的幻想,许多元素组成的动物,什么头啊什么身啊,因为这种我以前也写过,那时候觉得写出来没人看懂,好不一样,好爽快。可是,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槽点,那就是作家运用了许多的比喻词句,我想那大概和他的另一个符号学家的身份有关,这些句子我也是跳过不细看,比如书本后部分的讲到一系列的神话里的角色组合,我觉着看着就是难熬,更不用说还占据了不小篇幅!还有还有,阿德索和村姑来了个ons,明明身体上还在想着人家,却反复说着愧对自己身份的话,虚伪,不知道对她的感觉是什么吗,告诉你,那就是爱!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

没有想象中难读,故事其实不复杂,只是笔法特别细腻而已。

一连串凶杀案是必须的引子,凶杀现场不一般,死者生前各种关系一点点指引着追凶的方向,故事发生在修道院一拨儿修士中间,不安排点凶杀也挺难吸引读者看下去。当然也有女性角色,果然连接着一段重要的sex情节,--这一部分写得很好,太有青涩少年first time的感觉了,从和一位陌生姑娘的sex过渡到对她的love,又过渡到对世间万物对上帝的博爱,本书关于情和爱的这部分完全避免了干巴巴生硬无趣的纯生理刺激,而是认真又美好。

故事的大背景就是宗教:各个教派之间的异同,如何产生又如何演变成冲突,非常残忍的宗教审判;教廷与当权者对权力的拉扯争夺讨教还价;神职人员和“贱民”的关系,都有讲到,书中用了熟悉的“牧羊人,羊群,牧羊犬”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其中的关系。所以如果熟悉宗教史,这书看起来会更有意思;反过来,看了这本书,接下来也会很想看宗教史方面的书。

主人公和叙述者,一位睿智的长者和懵懂少年一起追查凶手,很像福尔摩斯那一挂,当然这种安排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本书中的威廉,睿智机敏雄辩,世界观和信仰一样清晰坚定,对“我”这个见习僧非常有耐心,从未居高临下指示教训,而是对“我”的疑惑尽力解答,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而且遇到挫折或者犯错之时会直接表达出自责,不怕在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前流露软弱的一面,威廉是为师的典范。

这不是个主流侦探故事,--每一起凶杀案都不是同一人所为,或者根本没有凶手。而背后的大恶人也没有计划这一串凶杀。事情按照各自的规律进展,产生了相互矛盾和制约,没有精密的犯罪现场分析和证据研究,甚至没办法有严格的推理。主人公威廉最后也只是肯定了“符号”是唯一可靠,而宇宙可能本无秩序。(艾柯是符号学家,极度博学,随处可感。)

背后大恶人引发这一串凶杀案的动机(不剧透了)很provoking。但对照当下的现实看看,真是很容易让人陷入虚无呐。

最后说说上海译文这版,正文558页,书略沉,拿着看手腕酸。纸质印刷字体大小页边距都正常。可以一口气看完,无须勉强。

值得一看。

《玫瑰的名字》读后感800字

埃柯巧设悬念,层层剖析,用义中神圣的数字“七”作为小说的时间轴及骨架,抽丝剥茧地探讨了宗教、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一本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竟引得七人命丧黄泉,求知欲与控制语言的抗衡也影射出十四世纪西方政教争端,宗教式微的端倪。

威廉修士身为理智与逻辑的化身,利用推理联系隐现的符号,试图求索背后的真相。同时他还是主动请辞的昔日宗教裁判长,对于宗教的纰漏和不合理进行思考,代表了那一时代启蒙运动的先驱。

《启示录》中的预言作为幌子诱使读者进入假设的结论,结果却出乎意料,揭示出冥顽不化的教徒对权力的掌控。作为有学识的僧侣,他们享有的地位和特权不容置疑,清楚地划分与愚民的界限,利用神秘感来制造恐惧,降服大众的骚乱倾向。亚里士多德则在诗学中阐述了“笑”的优点,而“笑”正是大众通往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因而动摇了宗教的权威,引起了修道院的恐慌。标榜自己为上帝的代言人的宗教人士唯恐知识的传播剥削他们的权力和利益,相近一切手段使知识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结尾却能让醉心于知识的读者会心一笑,这不是一个故弄玄虚,而是一个能从智慧中汲取其实,从符号中获得显灵的学者的文字游戏。

<上一页下一页>
  • Copyright © 2018-2024 悦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个致力于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掌握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