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几乎把不谈政治写在脸上的人却能把《观念的水位》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因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识。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于官员腐败问题的比较。在《倒霉的英国议员》中,她写到“就在英国首相为几百块有线电视费而受到公民质疑时,中国的公款消费则高达数千亿计。相比可以公款潇洒享受几千甚至几万元一桌饭菜的中国官员,花八毛公款都会被盯梢的英国议员们,真的是很“倒霉”,大约只能哀叹自己怎么就这么“不幸”,生在英国了呢。”读到这一段时,我并没有全信,相反,我是抱有猜疑,你提供的证据一定是真的吗?抑或就是你的主观看法?我上网查询了一下,发现中国利用公款消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须说穿的约定。但使我们抱有信心的是中国政府在打击腐败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加大力度的举措,也切实地在推进反贪污法律的健全。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原先是读过刘瑜的书的,例如她的《送你一颗子弹》,在书中刘瑜讲的大多是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生活,在用随笔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时,也融入自己对制度的思考,对民主的探讨,这一点在她的《民主的细节》里尤为突出。于是在读这本《观念的水位》时,可以看出在思考与探讨上,她的见地以及表达更加深刻与诙谐了,我习惯说刘瑜“幽默又不低俗,严肃又不刻板”。有几篇文章是她摘自于《送你一颗子弹》的,如《另一个高度》,《请别让我消失》,《你比你想象中的更自由》,《回到巴黎》。这几篇我是在大学开学时就读过了的,重读一遍发现另有收获。例如在《另一个高度》中,原先我对于刘瑜对查尔斯的评价是不置一顾的,因为在我读的《月亮和六便士》过程中,我看到的是查尔斯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世俗的厌恶。而刘瑜对他的做法归结于查尔斯对宿命的服从。我是不赞同的,是不赞成所谓宿命之说的。但当我重新阅读时,我发现刘瑜对于宿命的认知与我的并不一样,换句话说,我自以为的认知误导了我。刘瑜所说的宿命指向的是被梦想击中后的追逐,我开始想象那种感觉,把自己当成查尔斯,体会那种被梦想击中的感觉。这让我有一种神圣的骄傲感,仿佛自己就像天选之子,享受着上帝的眷顾。“梦想多么妖艳,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细细想想,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下五千年以来,功名利禄一直是王侯将相,市井平民,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梦想,挤破头颅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在这其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认识到不乏脱世的人存在。我想梦想可能无法用具体的字词来解释,它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的自己对未来自己的看法与期待吧。
我觉得里面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解决了一直悬在我内心里的一个疑问,这同时也是我身边许多同龄人,许多家长想问的,“学这些有什么用”。在这里请允许我摘抄一下刘瑜的原文“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一帮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对啊!已经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了,难道还不够吗?显然不够,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孩童时期的好奇心早已被打磨的所剩无几,相反更多填充我们脑袋的是实用,实用,再实用一点这类的想法。其实在我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说法“阿新,你说我们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学的太杂了,以后怎么工作啊?”“学长,你说我以后选什么专业,学什么以后就可以直接工作了,哪些工作有对口的专业啊?”。每每说到这里,我都会嘴上说着:“我也不知道啊。”,心里却想着“你见过主席这个工作有对口的专业吗?”这类现象很常见,不夸张的说,十个中国人里有九个说过这样的话。实用主义固然对祖国的发展,个人的成就,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越来越无法避免的是它的弊端百出,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工程师,似乎个性停留在非主流时代,现在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国学生喊着要就业,要成功,成千上万的女孩子的脸变成了网红脸,个性越发成为了一件奢侈品,一件人人都丢弃了的奢侈品。我想女娲造人的时候也不是用的印刷机啊!钱学森之问可能强调的便是释放的学生个性吧!别让高考成为另一种科举,成为变了花样的八股文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觉得青年读刘瑜的文章是很有用的,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会发现刘瑜的文章缺乏力透纸背的思考,有些论述过于片面。但抛开这些,每次读完再细细体会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就像细水长流一样浇灌我们的精神土地,孕育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就让我引用刘瑜对于自我的探讨中所说的一句话作结吧“自我是一个深渊,它如此庞大,爱情不可填补”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2
读完刘瑜先生的观念的水位,令我最有感触的,是在“观念·此处”一栏中,与书同名的一篇《观念的水位》。
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社会变革应当是水涨船高的过程。读完此篇,不禁让我立刻联想到国内今年的女权运动。
在起初,我并不明白为何女权的势力如爆炸般的膨胀,似乎是我国的女性地位已被压榨已久。但作为一名温和的平权主义者,读完观念的水位这一设定,让我找到了些头绪。究竟是女性的确被更严重地物化歧视,还是广大人民中,观念的水位出现了落差?
为了寻找答案,我便从臭名昭著的“中华田园女权”开始分析。田园女权,又称伪女权,女利主义。她们擅长用逻辑不通的诡辩进行煽动民众,哭诉女性地位低下,不被尊重。她们运用何种手段暂且不提,但是维护女性权益这一点似乎还是符合时代的政治正确,也正是因此,她们站在观念水位的至高处,从而战而不败。
而当今被曝光多次,堪称女权之敌的一个群体,他们叫做滴滴司机。近几个月的犯罪不断确实是事实。这些司机,显然普遍学历不高,观念未必跟上时代,在网络上发言权很低,鱼龙混杂。就在几日前,女权主义者又针对一起性质严重的案件,曝光多个滴滴司机群聊内容,加以愤怒的言辞诉苦捍权,田园女权趁此在一旁进行无差别人身攻击。在包括我的旁人看到,第一反应自然是惋惜,而对于部分偏激言论也无力反驳,谁都不想与女权势力作对,稍有不慎便会拉低自己观念的水位。
毫无疑问,女权主义者迫切希望一场社会变革,只是唯欠的一场东风却迟迟不能盼来。民众的观念似乎也已经到位,再不济,想必也没人敢公开发声支持大男子主义,那这场理想中的变革,还缺些什么?纵然社会的怒火释放给施害者,可这似乎改变不了既成的现实与未知的将来,滴滴平台赔偿了事,下架顺风车,未必能杜绝潜在的犯罪,悲剧的根源,究竟是对性别的歧视,还是其他?
在我看来,这些事情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男性欺负女性,而是强者欺负弱者。我们看到司机欺负乘客,我们更应看到,是平台在欺负乘客。如果不是因为滴滴现在基本垄断了网约车市场,他们又怎么敢在空姐出事之后依然一切照旧?为什么把当司机的门槛放的如此之低,为什么?
我们发声,根本不仅仅是在维护基本的权利,而是在控诉被纵容的人性,以及被资本侵蚀的人性。女权主义者没有推动实际的变革,但又想让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滴滴平台正是因此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施加不可抗的暴力。只要人人都在用滴滴,滴滴平台就不愿耗费重资进行大型整改,十几条人命对于资本家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而潜在的罪犯也就得以在这个平台上喘息。观念的水位又何以阻挡这种势力呢?仅靠观念,阻止不了被资本家割宰,没有群众站起来反抗,仅靠网络舆论,再高的观念水位也都无济于事。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
这本书从四月份就开始看了,直到昨天才看完。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作者在书中表达一些言论和看法,实实在在地刷新了我以往的一些观念。不过书中的有些内容,对我的意义也并不大。
正如作者在书中《从经典到经验》一文中所写的那样:一个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你所置身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够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你的功力还不够去真正读懂它,要么是它真的其实也没什么。
是的,那些对我而言意义不大的文章,之所以意义不大,就是它们不能够帮助我诠释我置身的世界和自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自己的功力不够,所以不能够真正读懂那些内容。毕竟我自己本身对于时事政治这一领域,所知确实不多。而那些文章内容,则多是与时事政治相关的一些观点和评论。
下面简单记录书中一些让我有所收获、有所长进的观念。
【民意与伪民意】
有些意见确实是由民众自己发表的,但是这些意见就是真正的民意了吗。当民众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信息、资源,又是否能够真正自由地讨论和表达他们的看法呢。
【“看到”不等于“看见”】
人对信息的关注和吸收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意志去看待一些事物,也因此对另外的一些事物“视而不见”。又或许,我们其实已经看见了,已经知道了,但是我们选择了“宁可不知道”。
【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
对于所有普普通通的人而言,在面对有些事情的做与不做时,是选择“停下来,想一想”,还是“继续不假思索地转下去”,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知识分为三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
有些知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个世界那么大,如果我们想要保持对那个被遮蔽的世界的知觉,那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葆有自己的好奇心,睁大眼睛保持清醒,千万不要睡着。
【“幸福”与“被幸福”】
大部分人,都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而有些人,则是走在被幸福的路上。幸福与被幸福,你觉得哪个更好呢?得到的过程和得到本身,哪个会更有意义呢?如果我们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幸福,这样会不会更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呢?
【一个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辩证法的哲学,简单而又直白。这个道理,我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
作者说,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根植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
我想,这本书,已经让我的生活观念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4
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角色,真是西方来的,酷爱抨击,我想刘瑜老师一定是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里面,也一直有批评,中国所有文人画的题跋,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批评。
文章里所引用胡适佚文,但我是不敢赞同的。
中国古代有士,有文人,有幕僚,有宾客,种种层次,但我始终相信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个中国读书人内心最大的追求。对传统应该有着敬畏和存着温情,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然为复兴,一定是有过无比辉煌才对。
而且如果抛开国情,只谈政府是不公平的,西方知识分子可以藏在书画,远离一切,也可以深度投入现实政治,可以与政权对立,导致批评,同时又实实在在的服务政治,效忠国家。我们是没法摆正知识分子与国家与政治的关系。
书中多次把中国和西方的制度比较,引人深思,制度背后的东西是文化,制度可不可以限制文化痼疾,从而导致良性循环?我认为作用很有限,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绕开制度的余地很大,但是制度的作用可以用来积极提高文化的观念的水位,比如普及公民知识等等,书中强调制度第一,我不认可,普说过: 制度设计得再好, 也不过是一座无人把守的城堡。制度就像城堡, 设计得再好, 如果没有懂得守护它的士兵, 没有人去保卫它, 没用。什么是懂?就是观念的水位,自由民主制恪守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传统,而我们呢?政府、五毛、小粉红就不提了,绝大多数对体制不满的学者知识分子其实都是西方左派 。 而且中国的的酱缸文化会淹没一切好的制度,只是单纯的比较制度的差异是不被认可的。
没有一个人能搞垮一个国家,能搞垮一个国家的,只有这个国家的制度本身,而我们国家的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显得无比畸形,但当传统已经根深蒂固,破后而立又岂是知识分子那简单轻松的一说。
我从而联想到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和大学的现象,每年有百分之七十的博士进了各级政府机关,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本质问题在于两千多年的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先进的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教而诛非也,等等。但是,学而优则仕却是不可取的,这是孔子一生想做官但又不得志思想的流露,这是应试教育屡教不止的思想根源。同时,官本位主义是我国执政特点,抛开这一特点来谈论民主制度是不可取的,中国只有一所大学,那就是党校。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需要更多的技工和熟练工人,可谁都不愿意去干这个事,能上大学的都上大学,因为高人一等,可是随着市场的需求,随着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进行调整,中国的教育结构就将开始发生变化,就像民主制度一样,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中国文人的旧传统要么以出世为臣,要么隐世,或者索性为匪,更有甚,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是弄不明白的。
书中提到了为什么长盛不衰,愈演愈烈,除了给予了人民足够的愤怒,我想在通向正义的这条愤怒捷径上少不了私欲和报复吧。奇怪的的是如今的愤怒,竟然绝大多数都是积极作用,如果当今没有那么多愤怒的人在网络上声讨,那可能某些事情根本进入不到公众的视野,如果进入不到公众的视野,官方是不会去解决这些事情的,但其中可怕的是如果有谁胆敢表达一点不同的意见,便会被成千上万的人讨伐,理性的讨论空间早就被愤怒所压缩,当年的十年是不是人们其实是因为惧怕愤怒导致大家都只敢讲一句话,而自言自语便成了唯一真诚的说话方式。
1940年,京沪两地的居民见惯了流血,空袭,游行,暗杀以及短衣缺食的现状,激进与保守,卫国与尊洋,求生与求变,通过标语,报纸,言论时时攻击着人们的思维,但是持常遇变却是一般民众的选择。那时,生活照常继续。在上海,戏园子和茶馆里仍上演着滑稽戏招往来客,女性身着旗袍,布料花纹各异,蹬黄包车的车夫脸上,乞讨的难民脸上,因内战失败而失败而释放的国军的脸上,流露着乐天知名的笑容。而所有的这些像拉洋片一样,不断掠过我的视线,编织着四五十年代的历史拼图,而之后五十年代末的那些天灾人祸就像今天政府官网一样不会让我在意了。
我相信自由讨论的基础的民意,终有一日会像四季的春风,吹遍这个大时代和小世界,而那颗长歪了的树也会重新笔直起来,这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所期盼的风。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5
每天晚上利用零散空余的时间,我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颇有裨益,之前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对她的文风以及一些思想感悟都有一定了解,如果说《送你一颗子弹》是刘瑜对生活点滴的所思所想、爱情细节的思忖,那么《观念的水位》则是对我们熟知政治的全新认知,如同是一次政治视角的转换,给予读者对于一段或者几段历史评价认同的颠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淋漓尽致而干脆爽快地打开了一扇政治的新大门,让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每一种思想、每一部分鞭辟入里的见解,都让我从一口狭隘的政治偏见井底中走出来,进入一片广阔开朗的天地,任由思想自由驰骋,任由观念水涨船高。
《观念的水位》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都赋有循序渐进改变我们政治观、哲学观的启迪,甚至是价值观。对于政治如多人或侃侃而谈或漠不关心,真正热忱的人又很容易被一叶蔽目,迷途于一家之言,道听途说自然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当我们面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的政治事件不知如何辩解的时候,这本书恰恰能够让你从历史中得以解析,以史为鉴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说外国怎样如何,类比中国的情景状况一样,从历史与现在所发生的进行比较,自然而然会得见分晓,也许很多事情尤其是政治并不像我们简单观察表象中的那样,更加深刻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理,或许只有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见解。每次读到刘瑜犀利的言语与不失活泼的语调,不禁感慨不已,在这样一个天下熙熙攘攘功名利禄浮躁的社会,她的文字与见解竟然如同一丝清澈的源流,一股清晰的空气,让你不觉烦闷,如同醍醐灌顶、倍感激动与欣慰。
印象深刻的章节如《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如果说我们能够想到的比生命的消亡更加没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消亡这种没有意义。我从中斟酌思索,不免陷入人生循环,受苦是要有某种意义的,否者,受苦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又要受苦呢,人生荣辱、生老病死,谈笑间灰飞烟灭,付之一笑,似乎所有的苦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减缓,当我们听到别人苦难,或许会谈笑间漫嗟荣辱,而自身在苦难得失的一瞬间,我们又难以挣脱、无法抗拒,所以似乎痛苦只是表象,深层的是我们阅历后人生感悟,所受的痛苦,所经历的种种,也决定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不懂得以史为鉴、明察秋毫的人,必然会重蹈覆辙,再次演绎他的悲剧,这就所谓的历史总是会曲折波动的上升,虽然会是进两部退一步的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某种历史决定论的奴隶。
而对于这样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刘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字语句中更添了一份豪气,所内涵的豪情与纯真一点也不输于男儿,文章中对于各国民主与状况的描述、对于中国制度问题的思考以及某些民主理性的探索,都展现着思想锋利的光芒,文章的另一处魅力所在似乎就是某些信息的反复咀嚼又有全新的独特见解。喜欢刘瑜文字的人,似乎都陶醉于这种理念与思想更加深刻的探究,她的幽默与独特更加承托了文字的理性与精髓。她对鉴定民意的真伪所怀有的执念和真诚,更体现了书中观念的多元、政治的多面,信息的有无和一切自由的真假。诚然,政治是一种治国途径,并不是某些政客玩弄股掌之中的权利游戏,政治的牢固来自于民主,民主得益于常识,而常识的深浅真伪表述在题目中观念的水位,这也是我们公众的对于政治的责任与义务。所有的文章逐渐读完,读起来就会有一种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又意气风发的感觉,仿佛我们在面对难以挖掘的思想与观念,在她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言谈下,渐渐清晰可见,熟悉又富有新颖,读了她的文章,这是多么的惊喜的事情啊。这就是一种荣欣,《观念的水位》中所具有的一切,带给我的感动、忧伤、欣喜亦或者哀痛,就如同亲临执握操戈的斗士身旁,勇往直前而无所畏惧!(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