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水位》讨论政治、政策、自由、民主、国内国外、经济文化,一些唤起了深埋的政治记忆,而更多的着实刷新了我的政治观念。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观念的水位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00字1
每天晚上利用零散空余的时间,我陆陆续续地读完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颇有裨益,之前看过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对她的文风以及一些思想感悟都有一定了解,如果说《送你一颗子弹》是刘瑜对生活点滴的所思所想、爱情细节的思忖,那么《观念的水位》则是对我们熟知政治的全新认知,如同是一次政治视角的转换,给予读者对于一段或者几段历史评价认同的颠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淋漓尽致而干脆爽快地打开了一扇政治的新大门,让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每一种思想、每一部分鞭辟入里的见解,都让我从一口狭隘的政治偏见井底中走出来,进入一片广阔开朗的天地,任由思想自由驰骋,任由观念水涨船高。
《观念的水位》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都赋有循序渐进改变我们政治观、哲学观的启迪,甚至是价值观。对于政治如多人或侃侃而谈或漠不关心,真正热忱的人又很容易被一叶蔽目,迷途于一家之言,道听途说自然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当我们面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的政治事件不知如何辩解的时候,这本书恰恰能够让你从历史中得以解析,以史为鉴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说外国怎样如何,类比中国的情景状况一样,从历史与现在所发生的进行比较,自然而然会得见分晓,也许很多事情尤其是政治并不像我们简单观察表象中的那样,更加深刻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理,或许只有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见解。每次读到刘瑜犀利的言语与不失活泼的语调,不禁感慨不已,在这样一个天下熙熙攘攘功名利禄浮躁的社会,她的文字与见解竟然如同一丝清澈的源流,一股清晰的空气,让你不觉烦闷,如同醍醐灌顶、倍感激动与欣慰。
印象深刻的章节如《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如果说我们能够想到的比生命的消亡更加没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消亡这种没有意义。我从中斟酌思索,不免陷入人生循环,受苦是要有某种意义的,否者,受苦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又要受苦呢,人生荣辱、生老病死,谈笑间灰飞烟灭,付之一笑,似乎所有的苦难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轻减缓,当我们听到别人苦难,或许会谈笑间漫嗟荣辱,而自身在苦难得失的一瞬间,我们又难以挣脱、无法抗拒,所以似乎痛苦只是表象,深层的是我们阅历后人生感悟,所受的痛苦,所经历的种种,也决定着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不懂得以史为鉴、明察秋毫的人,必然会重蹈覆辙,再次演绎他的悲剧,这就所谓的历史总是会曲折波动的上升,虽然会是进两部退一步的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某种历史决定论的奴隶。
而对于这样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刘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字语句中更添了一份豪气,所内涵的豪情与纯真一点也不输于男儿,文章中对于各国民主与状况的描述、对于中国制度问题的思考以及某些民主理性的探索,都展现着思想锋利的光芒,文章的另一处魅力所在似乎就是某些信息的反复咀嚼又有全新的独特见解。喜欢刘瑜文字的人,似乎都陶醉于这种理念与思想更加深刻的探究,她的幽默与独特更加承托了文字的理性与精髓。她对鉴定民意的真伪所怀有的执念和真诚,更体现了书中观念的多元、政治的多面,信息的有无和一切自由的真假。诚然,政治是一种治国途径,并不是某些政客玩弄股掌之中的权利游戏,政治的牢固来自于民主,民主得益于常识,而常识的深浅真伪表述在题目中观念的水位,这也是我们公众的对于政治的责任与义务。所有的文章逐渐读完,读起来就会有一种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又意气风发的感觉,仿佛我们在面对难以挖掘的思想与观念,在她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言谈下,渐渐清晰可见,熟悉又富有新颖,读了她的文章,这是多么的惊喜的事情啊。这就是一种荣欣,《观念的水位》中所具有的一切,带给我的感动、忧伤、欣喜亦或者哀痛,就如同亲临执握操戈的斗士身旁,勇往直前而无所畏惧!(闫浩)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00字2
对政治时事实在不甚了解,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个井底的铜臭书生,我应该就是那类被作者痛批的每天只懂得看八卦化妆的无知小女生吧。
中间的国际政治部分间接地被我跳跃着读过去了,真心像作者说的那样,读的越多觉得自己读的越少。每当我想起这美好的世间还有那么多我并不了解的东西我可以去阅读去学习的时候,就有一股气流从心底突突地冒出来。希望后面可以慢慢接触政治经济类的东西,不精可以不可无知。
“那么,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但是没有梦想呢?”有勇气很简单,比如你的纵身一跳,比如你敢上过山车,但这代表什么呢!!我有勇气裸辞,可裸辞后面的事情不是才是最重要的吗。我在害怕,我害怕我期盼的芭蕉听雨煮茶焚香阅读的想法仅仅是个“那个看上去很高大上”,而实际上当你放弃一切投身于此的时候,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落的会来烦你。我期盼没有那么多人际关系可以简简单单过日子的工作,可心里的另一面却告诉我,在台上侃侃而谈也是我心底的小希望。而这是矛盾吗。这,是我的梦想吗。
会不会我们无知地追求的这些,认为的未来是盒巧克力还有很多种美好的滋味,其实就是盒口香糖,无所谓你现在是什么味道,未来都是平淡无奇。
这样,比让人没有勇气更害怕不是吗。
之前看《看见》,关注过一阵子的时政,后面也就又漠不关心了,就如身边的你我他一样,觉得这是件“离我很远的事”,也可能是觉得这是件“我关心了也管不了的事”。如何改善,可能我还需要寻寻觅觅。我现在依然跟大多数的“大多数”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改变,更不知道怎么去改变。
最后,将来有机会去下剑桥吧。我喜欢的历史不是如今北京故宫一味的翻新,而是古建筑的残垣断壁,那些斑驳才是时间的见证。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00字3
本科时刘瑜来学校做过一次讲座,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似乎是西方文明通论的相关讲座。南方女生的娇小个头,穿衣讲究好看,不像做学问的,倒像是央视女主播。她说江西孩子读书早,在宿舍往往排行最小,所以她又被叫做小六。她不讲生僻高深的概念,总是像说娱乐八卦一样举重若轻。又或者她其实说了,但是已经不知不觉让你觉得轻易听懂了。第一次,她让我觉得,原来女老师在幽默风趣方面,可以比男教授做得更好。并且,并不会因此而丢失女性魅力。
其实这本书非常适合做笔记,而非写书评。因为里面有太多妙笔金句,适合于抄写下来提升逼格作为文化签名。刘瑜的精妙表达很容易把读者变成小偷,因为她太懂得用你说不出的话来帮助你表达。最初我也想逐句记下女神的妙语,但因为不太习惯用kindle做笔记,只好作罢。后来发现,其实这本书不该这么用,因大部头著作的作者往往躲在文字后面,成为一个虚像。难得有这样的小型文集,为何不利用这个小小的窗口,偷偷窥探作者的样子?刘瑜在看的新闻,她喜欢的电影,她的吐槽,她的生活。
小短篇集碎片性强,但用碎片拼接别人的生活,也许是窥私欲的人性乐趣。这本书里拼接出来的女神,和我一面之缘后想象的女神,完全一个样。
第一部分是刘瑜为《新世纪》写的时评专栏,都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谈到的大话题。可以想象她一定是饭桌上受欢迎的发言人。在英国倒垃圾的经历,逛政府网站的感受,都可以挥洒作文。这也许就是作家和出租车司机的不同,出租车司机往往喜欢谈论宏观大问题,并且用接二连三的排比和反问剥夺你质疑的权利,而作家擅长于利用普通易得的素材,既叙且议,娓娓道来,且不会给人一种被观念强奸的不适感。
其实对文化现象的观察,普通人亦可为之,但绝对不如这位女士细致。以小窥大,微博段子也遍地皆是,可是140字毕竟露不了大怯,站的角度烂俗无聊也无可指责。
第二部分是《南方周末》的国际时政专栏。托Jessup的福,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关注时政了,所以基本上女神说的都能明白,甚至共鸣。希望自己继续保持,继续开拓,以后能够拥有更大的世界观,然后看更大的世界。其实想来,时政是个很难说的话题,逢年过节家庭餐桌上男同志们都很喜欢讨论,仿佛是雄性荷尔蒙使然。但往往,观点偏激,视角狭隘,并且充满市井式的愤怒和帝王式的指点。叫人反胃。时政其实没有那样的棱角,它是故事集,是思考题,是思想的润滑。它不是辩论题,也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脱离低级视角的方法是冷静的观察和有底蕴的思考。
第三四部分读来最为轻松和快乐,这里更为主观和个人,都是女神的生活点滴。女神说一个人在剑桥过冬,就像独自远航穿过大西洋。但她并不孤独。我猜想女神绝对不会经历朋友圈和微博的更新全部刷完了因而百无聊赖的时刻。有文艺作品,有自给自足的智慧,就足够抵御一切。
心灵的丰盈是一切乐趣的基础。我开始相信Sheldon的婚礼祝词,他能够自己为自己创造足够的乐趣。因为智慧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女神说,大多数人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读为对爱情的需求。因为相比于获得其他成就,获得爱情实在是成本太低。前一句我大概能感受,但后一句不敢认同。随便凑合找个对象的确是脱离无聊生活的捷径。因为再平凡的人,在一切谈情说爱的剧目中,都能获得dramaqueen的超能力。但这其实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蒙蔽。因为这并不是爱情。爱情不应该被这样扭曲利用。
今天是除夕,尽管在元旦已经写下了New Year Resolution,但除旧迎新,除夕的意义还是难以抵抗。新的一年,希望自己的智慧能提供自给自足的快乐,希望不要被任何人磨损潇洒的性格。
思佳说得对,人生起伏是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因此不该希冀一时一事的好运,愿望不该乱许。Then, hope nothing changes.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00字4
老实说不大喜欢看这种文集,一是读的一篇篇的散文、杂文,总是想起初中老师说的“形散神聚”的狗屁理论心生反感,二是读完了总是想不起都讲了什么,不好在人前卖弄。且有时候大家都说好,才硬着头皮读下去,然而并未见得什么好处,这时更不敢吱声,就像干活的时候老师傅带着我,指着一块钢板说:你看!这里,这里,都是问题!我努力观察并无不同,却又不敢说破,只好应声点头。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时候,一旦不能读懂一本书或者读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它好在哪,多 半会很心虚,觉得责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这么经典的书,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肯定是我笨极了。”
读到这里,大有知音之感,没想到博学的刘老师居然也是如此!
“世上本没有经典,装得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
所以我现在主张的,是一种从经验、从问题出发的读书态度,而不是从“死去的古代白人贵族男子视角”出发的读书态度。”
我倒觉得这段话像是救命稻草,可以用来为我的阅读陋习开脱。我向来是不太喜欢大家所标榜的经典、名著,读不出所以然又要被人鄙视,况且好多是前人标榜的经典,并不一定适用我们这个时代。
近来读书倾向有所改变,抛掉以前的文艺励志鸡汤文转而投向鸡血文或是经管类书籍,功利性颇强。而名人的文章恰恰可以为自己的改变提供理论支撑:读书嘛,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000字5
自从工作以后,读书总是半半拉拉,很多书看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就丢之一旁,自己都忘了。《观念的水位》这本书也是因为有了kindle,才得以看完。
给自己2016年的目标是看完20本书,也就是一个月两本。其实是很宽松的要求了,但必须看完一本书就要写读后感。
因为看的周期拉的太长,自己也不太记得一些细节的文章内容。但就整体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刘瑜的表达方式,她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说人话、追求美感、幽默、通俗这在中国非常难得。就算众所周知的熊培云也是多半在很严肃的表达。
有人说刘瑜是“学术圈的安妮宝贝”,我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的书,所以不能妄自比较。但我估摸着,应该是说她的小资情调和一些略微的“矫情”的文风。可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风格呢?如果只是空洞无物的小资、矫情,那就不需要批评了,因为这些文章所吸引的多半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
而刘瑜,他也是度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见过万种人的。她用这种文风表达、写作,让我觉得很舒服、自然,更像是一种回归。
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写的关于剑桥生活的一篇文章。小时候也许是教育的缘故,一直觉得英美是一家,初中时,看了青春电影《纽约一日》,听着艾薇儿的歌,看着好莱坞电影,对美国和美式发音也越来越有好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英国的气质和英国绅士。最近最喜欢的英国影星莫过于埃迪·雷德梅恩,从大学看他的“与梦露的一周”,对这个长相一般的英国演员,完全无感。而后看了《万物理论》,开始慢慢喜欢上了他,他扮演的霍金走在剑桥大学里多么的自然。最让我欲罢不能的是他主演的《丹麦女孩》,他演的女孩一点都不娘,却透露出一种女性的柔弱、忧伤和性感。他含蓄内敛的演技和温柔的语调让我爱上这个看上去有点孱弱的英国绅士。
而刘瑜笔下的剑桥也透露出一种忧郁甚至有点凌冽的气质。她说这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小城,街道狭窄,四周都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让历史都有了一种停滞感,甚至会让人担心迎面而来的是不是拜伦。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回想,我似乎只有在参观故宫的时候,才有短暂的片刻有这种体验。当时独自站在故宫西侧的走廊上,回想着有多少的宫女和太监此度过自己劳碌而悲惨的一声。我更多的是一种感伤,而刘瑜笔下的《琥珀之城》真的让我心向往之。
另外对于本书的一些言论和观点,我本人有些还未涉及,有些不甚赞同,有些则会心一笑。但这又何妨,就像刘瑜自己在书里说的,不要指望一本书让你醍醐灌顶之后便能一以贯之,这是不可能的,只要一本书能触动我们的某一根神经,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