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这本书写的是在天津的码头上,没有才华就难以存活的故事人物,因此造就了一群拥有高超才艺的人,俗称奇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读俗世奇人有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俗世奇人有感范文篇1
今天我认识了一群各色性格的人,各有各的绝活:王十二、黄金指、马二、燕子李三……这本书就是《俗世奇人(贰)》。
那么多能人,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神医王十二。王十二是一个天津闻名的神医,有一次,他在开封道上走,忽然看见一个铁匠的眼睛里迸进了一块铁渣子,正痛地大声尖叫呢,王十二立刻走进一家洋货店,拿了一样东西,把出诊用的绿包做押,夺门而出。王十二来到铁匠面前,让铁匠把眼睛睁大,王十二也没碰铁匠,只听叮的一声,铁渣子就出来了。王十二回到洋杂货店,把出诊用的绿绸包拿了回来,朝街东头走了。铁匠来到洋杂货店仔细地看,原来是一块吸铁石。铁匠头一回看见这种东西——见傻。
还有一次,一辆运菜的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疯蹿的,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行人吓得直往两边躲,这时,一个大汉走来,有人朝他喊:“马惊了,快躲开!”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在车上急眼了:“要死人啦!”
跟着“轰——”一声巨响,大汉飞了出去,摔在街边的墙上,大汉虽然没死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被撞断,穿皮而出,插进砖缝里拔不出来了。大汉疼得急得大喊大叫。
这时王十二飞奔过来,把一个白毛巾在水里一放一捞,捂在大汉的脸上,大汉有气撒不出来,胸膛越鼓越大,大得吓人,只听“呯”地一声,钉在砖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大汉一屁股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找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了人家,把自己那出诊用的绿绸包拿起就走了,好赛嘛都没有过。
怎么样?王十二是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神医?《俗世奇人》中的能人还有很多哦!
读俗世奇人有感范文篇2
天津卫虽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
第一次听天津卫之名,不因其风景醉人,亦不因此地富饶美丽。而是因此地有各式各样的俗世奇人。
世还是这个世,人,却不同别处的人。
何为奇人?这里的人有牙医、伶人、酒鬼,还有小贩、匠人、状元。一个个身处俗世,却非俗人的人,构成了这一本《俗世奇人》。
这一本书深蓝色的封面后,是多以天津方言为主的天津故事。这些奇人妙事,我们闻所未闻。
曾经在天津流传甚广的故事,如今又重见天日:正骨拿环苏七块,以七块圆银为准规矩从不改;粉刷行家刷子李,一手本事不虚不假,名气无诈,一句“好好学本事吧”,就让我瞬间记住他;闷葫芦泥人张,告诉我们手艺人的真本事,在手上而不在嘴上;李金鏊为人义气,虽是死千一个,但他义结小杨月楼何尝不是一段佳话?刘道元看似荒唐的活出殡,却把“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道理摆在你眼前,告诉你,交朋友不能只图嘴上好听。
这一个个故事,短小而精炼。这一个个人,世俗而真诚。正如此书中结尾的那段话一样: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此书中的人,多是知世故而不世故,踏踏实实的本事人,在无形中就教会我们一个又一个的道理,一些又一些的事。
《俗世奇人》凝成话也就一句:俗世非俗人。
读俗世奇人有感范文篇3
暑假我阅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其中的“认牙”这个小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它讲的是,华大夫是一名医术高超的牙医,他通过自已精湛的认牙、看牙技艺,帮助侦探们抓住了犯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细致和认真。它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关于我自已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的画画班里举行画人速写比赛。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作画要求:要把眼睛画对称,鞋底要有厚度……大家都在认真听讲,而我一个人坐在那里,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作画,心想:哎,老师又在老生常谈了,这还不容易,啰嗦半天只会浪费时间。我先用铅笔把人的轮廓勾画出来,接着画头发,五官……不一会儿,好了!大功告成了!看着周围的同学们还在理头苦干,我心里可高兴了。我一边美滋滋的想着:老师肯定会为了效率吃惊,一边得意扬扬的把作品交给了老师。老师看完了画,皱着眉头,指着作品说到:“怎么这么不细心呢,头发方向要一致、眼睛要对称呀,画前讲的要点要注意!回去重新画一幅吧。”同学们听到了老师的点评,纷纷停下画笔看向了我,我顿时感到不好意思,也非常羞愧,心想:哎,早知道就该认真听讲了。我回到座位上,静下心来,细细回想老师讲的注意事项,然后认真的把厚度、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这些小细节都细心的按老师的要求重画了一次,等我再交给老师时,她才满意的点点头,脸上绽开了如花一般灿烂的笑容。我回到座位上,窗外的阳光明媚,鸟儿们歌声优美动听,是呀!只要认真,细致,什么事都难不倒我。
这一次读到这篇故事后,让我更加深信一个人只要努力细致,必能学有所收获!
读俗世奇人有感范文篇4
我的礼物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收录了他关于清末明初天津卫奇人异事的所有作品。
我与这本书的故事源于一句话——“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来自《俗世奇人》中的一个故事《刷子李》。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黑色衣服上的白点比白色衣服中的黑点更扎眼。但我觉得,不止这样。这句话还可以这样想。在一群道德败坏的人当中有一个高尚圣洁的人,那么这个高尚圣洁的人就会成为这群道德败坏的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当坏人远远多于好人时,那么在坏人的眼中不管好人做什么好事都是错的。相反,当好人多于坏人,好人会一起声讨坏人,那么坏势力就很弱。所以,“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
就比如说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好人是真的好,坏人是真的坏。为疫情而奔波的韩红遭人举报,原因是私吞捐款物资。消息一出,大家都很诧异。后来,经过调查,查出她是被诬陷的。为什么一个无私奉献快把家底掏光的人会遭人举报呢?韩红其实就是“黑中白”的“白”。在黑的世界里,白都是有罪的。那些恶人看到韩红做了这么多贡献,就眼红,见不得她好,要给她找点麻烦。
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她奋不顾身,一直在为筹集物资奔波。消息在各大媒体、朋友圈刷了屏,媒体纷纷赞扬。枪打出头鸟,一些捐款的人心里感到不平衡,认为韩红太高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她做了十几年慈善,收养了280名孩子。这足以证明她的清白。而网友们对韩红的信任、官方的及时澄清,印证了那句话——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会到来。
“黑中白是比白中黑更扎眼”,但是我相信,“白”永远比“黑”多。我也希望,我和我身边的人能成为“白”,而不是“黑”。
读俗世奇人有感范文篇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作《俗世奇人》。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的小故事组成的,读起来妙趣横生、不舍放手!现在,我就把我读了之后的感受写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冯骥才先生,他是通过边回忆,边记录的方式写下这本有关各种天津奇人故事的一本书。他把这本书里所有人物的性格、动作写得惟妙惟肖,比如在“酒婆”这一章节,他把酒婆的外貌特征写得十分生动: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还有她喝酒后那种洒脱的动作"上摇下摆、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看看,冯骥才先生的语句是多么的具有表现力、将人物的神态是描写得多么的生动啊!这个人物立刻就像活了一样站在我面前。
我最喜欢的故事还是得数“狗不理”那一章了,他把狗不理包子写得好像真的就摆在你眼前一样,咬一口,喷香流油,写得我口水直流了三千尺,已经迫不急待地想要买一个来尝尝了。“狗不理”包子除了包子有名,还有“狗不理”这个店名也很有名。据说,当时“狗不理”包子店并没有店名,但是包子做得好,生意也好,狗子—就是这个包子店的老板,他每天都太忙了,在做生意的时候忙得没有时间理人,久而久之别人就有了“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的说法,于是就得了这个店名—“狗不理”。又因为这个名字是骂名,很稀奇,便有了更多的生意上门。直到现在,“狗不理”包子的名气一直没有下降,好吃的包子流传至今。
这本书里的奇人个个都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冯骥才老先生亲手绘出的画,通俗易懂。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天津市井民间的小故事,还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的细致生动,值得一读!